('
“届时在倭人的想法中,我明军自然会按兵不动,而他们则必然不会丢弃筑前城,从最近的丰前城调兵,是定然之事。”
朱棡反问道;“你又怎么能确定,倭人不会防备我等呢,若是倭人不动,岂不是前功尽弃。”
朱棣笑着说道:“这一点三哥尽管放心,我在倭国这边,还是发展了几个细作的,如今他们虽然没领兵,但在丰前城中,还是能够说上几句话的。”
“这等事情,只需要稍作引导,自然就会打消他人疑虑。”
朱棣虽没有像是朱棡这般,把心思都花在城池建造之上,当发展细作这块,可是得了其父皇朱元璋的真传。
在来倭国之前,本身就发展了一名倭国细作,再来之后,更是把倭国的一些武士,贵族纳入麾下。
最后便是在丰前城,也有了部署。
其实即便是倭国不投降这般拖下去,朱棣也自信可以攻下丰前城。
朱棡想了想道:“丰前城城池坚固,加之这般多日布防,即便是走了几万倭兵,坚持两三日定不是问题。”
“届时若是丰后城出兵增援,也自是难以快速攻下。”
朱棣此时面带微笑的说道:“这不是还有七弟吗。”
朱棡到了这个时候,哪里还不明白朱棣已然布局好了一切。
老七齐王朱榑的性子,他自然也是知道的,最为骄纵,急功近利,定然会去攻打丰后城。
如此这般,同时打三城,又是攻其不备,成功机会很大。
朱棡也能猜到,在这其中,攻打倭城的收益,必然是朱棣最多。
筑前,丰后两城,肯定会得一笔。
当下深思一番后道:“三七,你三,我七。”
朱棣没有任何的犹豫,直接道:“好!”
看到老四答应都这般痛快,反倒是朱棡的心中有些后悔了,应该要多要一点。
不过都是王爷,脸面还是要的,既然话已经出口,自然也没有反悔的余地。
当下只能憋着这口气,商量接下来的一些具体作战计划。
三城的攻打,自然不是在第一时间。
高丽军先行攻打筑前国,然后是朱能率三万军联合齐王朱榑打丰后国。
最后才是朱棣和朱棡一起打丰前国。
正如朱棣猜测的那样,筑前,丰前,丰后三城里的倭人,在这个时候完全没有想到会遭到高丽军攻城的事情。
姚广孝那边,在张玉过去之后,自然不可能拒绝。
便是高丽的将军,更是摩拳擦掌,跃跃欲试。
都清楚倭国要投降了,那么明军退军之后,高丽军也只能跟着退军。
唯一给高丽的好处,就是对马岛在此战之后,便就属于高丽了。
不过那等鸟不拉屎的地方,又没有什么好处能捞,这让一众高丽军很是郁闷。
现在张玉来了这么一出,别说是卫光了,便就是姚广孝出面都拦不住。
兵贵神速,现在打的就是时间差,在张玉抵达的第二天,高丽这边全军出动,强行攻打筑前城。
齐王朱榑在听到朱能的汇报之后,听说三哥,四哥都已经商量好了,他这个当弟弟的,自当要跟着上。
不出所料,在朱棣安排的细作引导下,于高丽军攻打筑前城的第三天,便有三万倭兵自丰前城出,前往支援。
而当丰后城也被攻打的消息传过来后,顿时丰前城的倭人就知道中计了。
还没反应过来时,明军的火炮就已经架在了丰前城的城门下。
第487章 :朱棣和朱棡的联合
火炮的威力,对于从未感受过的城池来说,真的是难以想象。
虽然只有二十门火炮,但倭国城池低矮的城墙,根本是难以防御,很快就被打得一个叫七零八落。
还未正式的开战,丰前国的倭国将领,就已经完全的心惊胆战了。
只得以开始招呼麾下将士,开始进行一个防守。
散落的碎石,会导致明军的骑兵无法冲击,而倭国这边自然是打定了主意,绝对不会和明军进行平原战。
也就是这个时候,这些还没有跟明军打过交道的倭国武士们才明白,为什么当九州岛的城池在明军这边,如此的不堪一击了。
先前,幕府大将军足利义满,坚决不跟明军硬碰硬,而是在明军登岛之后,不断的催促各地的守护大名撤兵。
这件事情也引发了很多大名的不满,许多人觉得大将军这是在畏惧明军。
直到现在,大家才明白,明军的可怕之处。
“刀盾手,列阵,推进!”
随着军令的传达,一排排大盾竖起,缓缓的朝着倭国的城池开始不断的逼近,城墙上的倭兵,眼看明军已经抵达弓箭射程范围内,立即开始弯弓搭箭。
目前倭国的弓箭水平还是不错的,在一定程度上非常的接近明军。
这是因为百年前,蒙元大军征伐倭国的时候,留下的遗产。
自从蒙元大军遭遇飓风而败,倭国这边的百姓,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打捞蒙元的装备。
弓箭和甲胄,是蒙元发展的巅峰,现在许多倭人武士上,都有蒙元甲胄的痕迹。
不过蒙元的甲胄倭人是不能拿来直接穿戴的,需要进行全方面的改造才可以。
其中的原因很简单,那便是身材之身高的问题。
蒙古人的身材,向来就是膀大腰圆,身高平均是在一米七五,这是因为蒙古人生活的环境导致了他们身材身高。
而倭人呢。
以倭为名,自然就是身材矮小。
自从唐朝开始佛教传递,倭国对于佛教是至上而下极为信奉。
本来佛教其实是禁荤腥,不禁肉食。
是自梁武帝始,方不食肉。
这一条也传到了倭国。
便就是武则天开始摄政的那一年,倭国天武天皇颁布杀生禁令:“且莫食牛马犬辕鸡之肉。以外不在禁例。若有违者罪之。”
在这条禁令里,牛马犬猿鸡肉是不允许食用的。
吃素不吃肉,自然长不高。
因此倭人本就不高的身材,越发矮小了。
目前倭人的平均身高,大概是在一米四左右。
一个一米七五,膀大腰圆,身披铠甲的蒙古大汉,很难想象要多少个一米四的倭人武士去战胜。
也难怪忽必烈要两次伐倭了,如果不是飓风的影响,倭国哪有什么还手之力。
便是现在,明军的身高,普遍都是接近一米七的样子,这便是说要比倭人平均要高一个头,再加上强大的军备,在正面对抗上,倭人几乎是一触即溃。
弓箭给明军带来了一定的伤亡,不过比例很小,很快就压到了城门口。
城墙上倭人抛出早就准备好的石块,便也对明军造成了不少的伤亡。
在城墙攻防上,自然是守城的更有优势,即便是城门被打破,倭人依旧丢下了不少的遮挡物,如大石,马车之类,阻止明军的前进。
“倒是有几分小聪明。”
朱棣见此,冷声说道,随即下令将士返回。
在这种情况下,需要付出大量的伤亡,才能夺取城门,显然明军不想承担这个损失。
倭国的城门没有大明这边城池宽敞,十多辆马车,加上乱石堵门,后面是早已经备好的倭国弓箭手,刀斧手,强行过去的明军,自然无法发挥,遭受砍杀。
用人命去填,便就显得很没有必要了。
是以退军之后,便就由辅兵推动火炮前行,刀盾手保护火炮手的安全。
火炮开路对于明军来说,是早已经轻车熟路的作战方式。
十多门火炮瞄准城门方向。
轰轰轰轰!!
只是一轮齐射,城门下就被炸得那叫一个七零八落。
“继续,不要停,这些个倭人,我倒要看看他们有多少的东西可以放。”
晋王朱棡见此,大吼着下达着军令。
得到命令的火炮手,连忙装填炮弹,开始进行第二轮的齐射。 ', ' 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