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
“论功绩实力,这煌煌大明,无一可比过我,我对辽东熟悉,那些蒙古人,女真人,都能给治得服服帖帖的。”
“现在唯一的问题,便是朱英。”
“朱英就是想让我出去,离开大明,去海外,去倭国。但你知道的,我不会跟他争。”
“帮帮我,仪华。”
听到这话,徐仪华有些动容,这般多年,朱棣从未求过他,这算是第一次了。
现在的朱棣,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,这个中的原因,主要便是来源于朱英。
朱英对他太熟悉了,尤其是在北平那边,跟道衍接触过后,对于朱棣的底细,极为清楚。
这也就导致了,简单一手操作,就让朱棣耳目失明,无人可用。
“你我夫妻一体,若是作了决定,妾身自当是全力支持。”
徐仪华表态道。
听到妻子表态,朱棣极为感动,忍不住上前紧握妻子双手。
“这大白天的,干嘛呢。”
“都老夫老妻了,哪用计较这些。”
“你才老呢。”
“我的错,是我老,我老,哈哈哈。”
……
洪武二十五年,十一月二十八日。
天空上下起了鹅毛大雪。
整个京师白茫茫一片,街道上的小贩,几乎都没有了。
行人也难见少许。
这样的天气,是真正的能冻死人。
奉天殿中,十分暖和,这里架着十几堆篝火。
“近日天气严寒,路面冰滑,太孙进言,为免发生意外之事,大明栋梁倒塌,特建议近期早朝取消。”
“往后至开春前,早朝改为午朝。”
奉天殿上,朱元璋大声宣布了这一消息。
这可以说是迄今为止,对于大臣而言,最为重要的改动了。
群臣叩拜,山呼万岁。
许多文臣,所有武官,看向太孙殿下的眼神里,皆是充满感激。
对于大明文臣,或者说整个大明前后近三百年的文人,在历史上,名声很差。
可在这其中,尤其是明初的时候,真正去办实事的大臣,是很多的。
多少人忠于自己的原则,两袖清风,做到了给百姓办实事。
高薪不能养廉,贪官依旧会贪,只会贪得更多。
但一味的去压迫大臣,也并非是可取之道。
这些手握实权的大臣们,却连一个普通商人的生活都无法比拟,或者说连自己的温饱都是问题的时候。
那么贪污的问题,只会更加扩大。
就像是你不贪,就有可能饿死这样的感觉。
在没有退休俸禄的大明现在,很多官员,尤其是地方官,在上任的时候,就是想着捞钱。
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,是在为自己的晚年生活保障。
大贪,往往便是小贪初始。
往往开始贪一点点,或许不过几两银子,然这几两银子,把这个月的生活都给改善了。
便就想着,往后若是都能如此,那该多好。
便就是这般,一发不可收拾。
想要彻底的消除贪官的存在,那是不现实的事情,能够做的,只有不断的打击腐败的官员。
但是对于真正清廉的官员,也要给予一定的生活保护。
至少在为大明,为国家做事的时候,能够不用去担忧明日的饭食如何解决。
人呀,在习惯了被压迫后,往往一点甜头,就觉得甜到心里去了。
大明近二十六载,朝堂上的官员们,终于是感受到了来自于上位者的关心爱护。
别提多么激动了。
其实朱英有这个建议,也是不得已而为之。
通过查询,朱英发现一个事情,就是在每年冬季,官员的死亡病退率,非常之高。
甚至每年都会有那么几个官员,因伤寒冰冻至死。
有些没啥钱财的,可能在街道上行走赶路的时候,就这么活生生的冻死在路边。
这可是能够进奉天殿的大臣啊,于整个大明,都是能够在权力之巅说上几句话的。
学了多少年,或是立下了多少功劳,才能有进奉天殿,与圣上共谈国事之人才。
这种情况的发生,是每一年都在加剧。
现在的官员都是终生制的,这也导致最早的一批朝臣,跟朱元璋的年纪相差不会很大。
年轻的官员,在没有资历的情况下,多数还是往后排。
奉天殿中,老龄化是一种常态。
老人最不能经受严寒了,本来身体机能的缺失,冬季的天明本来就晚,摸黑顶雪在冰冻的路面上行走,摔倒了都没人知晓,一下子就丢了性命。
“大孙,如今你的英明壮举,可谓是在群臣之中,得到了偌大的名声。”
“这些文臣,乃是读书人之领袖,怕是要不了多久,在开春前,你这太孙贤明的名头,就要传遍整个大明了。”
朱元璋笑呵呵的说道。
其实本来在最初的时候,听到大孙的建议,朱元璋下意识的要反对。
不过后来一想,或许这对于大孙的名望有很好的帮助,认真思索一番后,也觉得有些道理。
皇宫的地面,每日都有宦官清扫,尚且路滑,更别提京师城内了。
也就应允了大孙这番的建议。
“爷爷过奖了,孙儿只是觉得,若是因为天气的因素,让咱们大明的人才遭到无谓的损失,确实有些过于难受。”
“据孙儿所知,能够到奉天殿上的大臣,莫不是寒窗苦读多年,亦或是在当地名望极好,方才有此机会。”
“每一个对于咱大明来说,都是不可缺少的。”
朱英谦虚的回道。
朱元璋点点头,随后问道:“咱听兵马司说,最近你把火药司那边使用的煤炭,开始底价售卖了?”
煤炭在现在的大明,可不是什么低廉货物,对于煤炭的采取,成本极为高昂。
也就是大户人家才用得起煤炭取暖,一般都是柴火为主。
第350章 :朱棣的醒悟
大明如今冬季所用主要为木炭,煤,薪柴。
其中木炭的取暖体验最佳。
不过其中价格昂贵,一般只有皇宫,官府及大户人家才有资格使用。
大明有个部门,叫惜薪司。
下辖柴炭厂、山林及专属的樵夫,负责为宫廷和政府部门采办燃料、制作木炭。
包括京师官员,每到冬季,在所发放的俸禄之中,也都是有木炭这些。
有时候也会出现木炭不够的情况,毕竟要先供给皇宫使用,所以就有一项补贴,叫柴薪银。
“惜薪司”这类机构生产的木炭,对品质往往有着相当高的要求。比如,“红箩炭”是皇室的御用木炭,其产品标准是:
“皆易州一带山中硬木烧成,运至红箩厂,按尺寸锯截,编小圆荆筐,用红土刷筐而盛之。……每根长尺许,园径二三寸不等,气暖而耐久,灰白而不爆。”
煤炭,在宋朝时期,就已经开始使用了,不过在当时叫做石炭。
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冬天,开封城民间乏炭,其价甚贵,每秤可及二百文,十五斤为一秤。
眼见民众实在熬不下去,官府“出炭四十万”,将自己控制的部分木炭拿出来,半价投放到市场上,民众蜂拥抢购,结果发生了“有践死者”的惨事。
宋仁宗嘉祐四年冬天,阴寒雨雪,薪炭、吃食物价倍增,据欧阳修的奏折,当时开封城内“寒冻之人,死损不少”。
买不起炭和煤的普通人家,为了御寒,只好铤而走险,违背禁令砍掉桑枣之树,乃至于去偷伐皇陵周边的树木。
直到现在,煤的开采也是官营专卖,采取不多,除了取暖外,火药司那边也是一个大头。
所以听到大孙把火药司的煤炭调用出来,低价出售到市场上,朱元璋才有此一问。
“孙儿有此想法,目前不管是木炭亦或是薪柴,所需甚大,且用之迅速,周遭树木砍伐严重,甚至不少百姓为了取暖,违禁伐木。” ', ' 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