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
杨士奇都快疯了。
这让他的财政计划根本不可能完整进行,本来要做其他事情的钱,全部拿来充足军费。
这给杨士奇增加了多少工作量。
甚至何夕一度也就觉得,前线某些人是不是从中间捞钱了。
毕竟,北京花在打仗上的钱,说金山银海都是少的。
不过,何夕觉得前线将士不至于如此。不过,说起来一枚炮弹大概大概几十文。开一炮。火药炮弹火炮全寿命损害。大概也就几十文钱,但是奈何前线打仗,大手大脚,每一战,不是几十门上百门,打上几十轮甚至更多。这就要好几千元。甚至更多。
也就是火器时代战争消耗,是后方这些文官所不能适应的。
也是何夕所不能适应的。
毕竟冷兵器时代,不要看影视剧之中,弓箭遮天蔽日。但实际上,每一个士卒最多带两三壶箭,一般只有一百支箭上下。而很难有人一口气将这么多箭矢都射出去。
大多数时间,弓箭消耗不大,消耗最多的是人的力气。
轮刀子的力气,杀人的力气。
所以粮草是最重要的。
而今火药,火炮,这些都是消耗品。
而且每打一仗,都会增加后勤消耗极限。何夕都不知道,前线到底要多少子弹才能消灭一个敌人。不过何夕倒是还有宽容的态度,毕竟美国人要几万发才能打死一个敌人。而今才到什么地步了。
但是杨士奇顶不住了。
所以必须有额外的收入。
但是去什么地方搞额外的收入。
每年的进项都是固定的,很难有大规模进项。
何夕想来想去,最后想到了武器上面。
与南京方面完全不一样,那就北京武器生产是过剩的。
一方面是北方的工业,一开始就是军事工业,在这方面是有很深厚的积累。这一点要远远超过了其他产业。而且何夕为战争做了很多准备,特别是武器生产方面。
比较,在何夕看来,这是他们最大的地盘,所以特别加强了。
导致而今,火器生产过剩了。
囤积了很多火器,而且一些火器已经到了过时的地步。
毕竟,经过大规模征战,很多新发明的武器在战场有这样那样的毛病,也是很正常的。当然了,因为是何夕拟定的蓝图。整体架构上问题不大,但是很多细节上做得不到位。
比如,刺刀的长短,还有枪身上面一些细节处理。
所以,最近要对新生产的火器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。这些原本库存的不能说部能用。
自然也就落后了。
当然了用未必不能用。但是有最好的,让将士们用不好的。这也不大好。
而今正好。
将这些火器专卖到南洋去,不仅仅能够大赚一笔,为朝廷增加一项进项,另外也能拉近与南洋之间的关系。最后,还能为北京开辟财源,增加一项拳头产品。那就是武器。
更不要说,武器生产越多,生产成本也就与越低,这也算是降低了战争成本。
至于周王世子的小算计,在何夕看来根本不是事。
于是爽快的答应不了,周王世子的小要求。
在经过一系列唇枪舌战之后,双方签订了两千万元的军火采购大单,总计有二十万支火铳,千余门大炮,与配套大量火药与弹丸,还有炮车,船只,被服等军需物资。
一下子让北京朝廷吃饱了。
这两千万的物资在北京军需体系之中,大概不到五百万元上下。其中利润可想而知。更重要的是,周王世子已经南洋很多人并不仅仅采购军火,军火是额外的。他们也没有带那么多钱。这个时候新成立的商业银行也就各显神通了。
总之,南洋这一趟,让北京上上下下都吃饱了。
而周王世子想见何夕这一点小事情,何夕自然也允许的。
周王世子见到何夕,如何行礼自然不用多说了。周王世子先说了一点,似乎不相干的话,他说道:“外祖先前来信,言南京诸将皆老,不足为虑。后辈之中,唯有盛庸可堪一战。不知道,姑父如何看盛庸。”
“盛庸?”何夕说道。他心中却暗暗思索,周王世子这哪里是在说盛庸,而是在暗示,他外祖父乃是颍国公冯胜,他周王一脉在大明还是有牌面的。有价值的,也是有能力的。
何夕说道:“盛庸是一员良将。”
何夕知道盛庸要感谢他。
历史上的盛庸,作为一员大将也是在史书上留名,但仅仅是留名而已。但是而今盛庸不一样。他虽然还不是南军主帅,但是他必然在军事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无他,他现在在做的事情,将古代军队转变为近代军队,或者现代军队上有自己的贡献与见解。他虽然是跟随北京走这一条路的,但是不能忽略在某些事情上的独创性。 ', ' 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