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
早死,就不用看到这个局面了。
而大明又将走向何方?
天下又将走向何方?
……
徐达的思考,朱允炆并没有感觉。
此刻他在朱元璋灵前继位。
朱允炆一身龙袍,看着朱元璋的棺椁,说道:“皇爷爷,我知道,你其实并不怎么喜欢我,如果父皇还活着,最后登基的一定是大哥,毕竟变法才是你想做的。只是父皇不在了,大明局势不稳定,才不得不折中选了我。因为我才能弥合各方,将天下传承下去。”
“不过,你还给大哥一个机会。”
“这也好,我会让你看见我堂堂正正的击败大哥,让他去下面陪你。让他在父皇与您面前,承认,他不如我。”
“另外,你要的变法,我会做下去的。只是不是现在。方师傅本来就瞧不上我。之所以支持我,不过是不得已而已。恰好,我也是不得已而威之。”
“您瞧好了。我才是大明第二任皇帝,我一定会做到比您好,比大哥好,比父亲好。”
随即朱允炆深深行礼,走出了大殿,身后两扇大门缓缓的闭合。将幽深的气氛关闭在大殿之上,只有阳光照射在金碧辉煌的大殿上,朱允炆微微闭上眼睛,他享受此刻的阳光。
很快朱允炆登基之后,第一道诏令就出来。
加恩天下。
首先,大赦天下,有罪没有罪都放出来。
朱元璋重典治事,法度森严,即便是何夕的主持之下修改了大明律,但是惩罚尺度上,也不是一时半会儿,能够改变的。而朱元璋本身最讨厌大赦了。
洪武年间就没有过大赦。
毕竟,在朱元璋罪有应得的人,岂能因为大赦而放出来。
故而大赦天下这一件事情,政治含义不仅仅是大赦天下。背后有很深的意味。
其次,减免各地所欠赋税。
朱元璋这几天,清丈天下,做了很多事情,就是为了清理税基。因为飞船其中清丈技术的进步,大明耕地整体上涨了两成,更不要说开国之后,新开垦的最近纳入缴税土地之列的土地。
总之,朱元璋对田税,应收尽收的目标,虽然没有完成,但是对田税征收的尺度深度,几乎可以说是古代封建王朝之最了。否则大明也不会那么多钱。
不仅仅商业税的增长,农业税也在增长。
但问题是,很多士大夫对此怨声载道,朱元璋执法严苛。在征收赋税上,自然有一些过度执法的事情。所以天下有很多欠税。积少成多,也有上百万石之多。
这是这两年朱元璋不怎么处置政务才有的。
朱允炆做这一件事情,可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这些欠税的问题,而是对士大夫们放出信号。
第三,就是开科举。
这才是真正的重磅炸弹。
从洪武十四年何夕过来,开科举就是朱元璋思考的议题,是何夕力谏之下,朱元璋放弃了开科举,以国子监培养官员的基地。而何夕更是以国子监为根基,培养出而今庞大的新法派系。
为了开科举这一件事情,更有无数儒家大臣,前仆后继。冒着触怒朱元璋的风险,也要上书谏言。
可见这一件是牵连之大。
科举一定,大明士大夫们的特权也就有了。读书人的地位也就有了。商人即便再赚钱,也不可能有政治上的地位,而没有政治上的地位,商人赚再多的钱,也不过是过路财神而已。
最后还是会到他们手上。
毕竟,大明可不是有钱能买到一切资本主义,而是有权就能剥夺一切的权力社会。
而朱允炆的年号也确定了。
不是别的就是建文。
这个年后的制定,何夕并没有有任何干涉。而是天下苦洪武久矣。太多人希望偃武修文了。所以年号之中,一定有一个“文”字,而中国这么多年,年号那么多,带“文”的年号更多,可供选择的范围,其实并不多。建文这个年号,自然就脱颖而出了。
与朱允炆拟定的政策相吻合。
不管怎么说,朱允炆开门三件事情一定,他的皇位也坐稳了。成为儒家士大夫心中圣君,有各地士大夫的配合,军中也有人支持,在短时间之内,朱允炆的地位根本不可撼动。
除非有外部力量。
朱允文心中的外部力量,心腹之患就是朱雄英。
只是,他万万没有想到,他本来想登基之后,稍稍稳定一下内部,就要对朱雄英出手。却没有想到,有一个人让他不得不先对付。
这个人不是别人。就是靖江王。
……
此刻的何夕也对这一件事情,大为吃惊。
靖江王在得知朱元璋驾崩之后,派人夺了澎湖列岛,直扑福建。福建根本没有反应过来,就被夺下厦门等好几座岛屿。让靖江王陈兵福建,大有一举夺取福建势头。 ', ' 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