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
历史上徐达的病是背后生疮,朱元璋提前知道了这一件事情,岂能不早做提防。于是这一两年太医院在戴神医领导之下,在这上面下了大功夫。就在去年冬天的时候,给徐达做了手术。
最后手术成功。只需徐达的身体也遭受了大罪。几乎硬生生从徐达背后挖出一碗肉。在他背后留下一个深深的凹陷。从此徐达的身体一下子虚弱了很多。戴神医也说,徐达今后只能静养了。行军打仗这种事情,最好不要让徐达出马了。
这其实,也是这个时代的医术的问题。
后世外科手术很多都是微创手术,但是刚刚开始的是,却是大开大合,恨不得将人大卸八块。
虽然徐达的术后效果不理想。但对于戴神医来说,已经是用尽全力了。
徐达本人也很满意,最少是保住性命了。只需等身体元气恢复之后,就和普通人一样了。
徐达这些年长期在北边坐镇,朱元璋与他聚少离多。而今,徐达留在身边,朱元璋很多时候都召见徐达,让他在身边以备顾问。
国家大计,各地战事,甚至钱粮刑狱,几乎全部询问。
好在徐达为人谦逊,而今也不改本色。从不在军事之外的事情上发言,即便在军事上,也只说国家大计,并不涉及人事问题,即便朱元璋垂询,他也只说好,不说坏。
除非这人太不像话了。让徐达这样的人也找不到夸赞的地方。
而今朱元璋询问徐达,明显带着炫耀的语气。徐达岂能不识趣。说道:“恭喜陛下,昔有班超,今有何夕。班超出关,有西域三十六国,何夕出海,杨威南洋何止三十六国。说起来,老臣也是羡慕,陛下有这样的好女婿。”
朱元璋哈哈一笑,说道;“怎么?朕的儿子很差吗?”
徐达哈哈一笑,居然忘记了自己女婿是朱元璋的儿子。燕王。
朱元璋也摇摇头,说道:“真要说起来,燕王资质要在何夕之上,只可惜,燕王少一个好老师啊。”
朱元璋一直培养何夕,他自己也感觉到,就何夕学习能力等各方面来说,是比不上朱棣的。如果朱棣与何夕一起在后世,接受教育,朱棣的成就或许在何夕之上。
不过,也不好说,真一切平等比较,朱棣定然没有历史上的成就。
只是父亲看自己的孩子,总是与旁人不同。
本来朱元璋想说,何夕在后世受到的教育是他最宝贵的。只是这话不能说,只是含糊说老师。
徐达心中暗道:“何夕的老师,是何等天人,连宋学士等人也不及。”
宋学士是指宋濂,朱元璋建立大本堂。教授子弟,以宋濂为首的教师,等是全天下一等一的。几乎是当时最好的教育班子了。而今徐达听一人能胜过这么多人,心中自然好奇。
只是,朱元璋不主动说,徐达是不会问的。
朱元璋说道:“南洋的捷报你也看,该说正事了,以你之见,南洋该怎么办是好?”
徐达沉吟片刻,说道:“陛下,说实话,如果我当时在南京,不决计不赞同下南洋。并不是,我对南洋没有兴趣。其实我家里也在南洋生意上掺了一股,获利不少。何夕说过一句话,大明之有南洋,就如同汉唐之有西域。再者,何夕上次的密奏我也看了,不错,大明向南开拓,纵然一时投入太多,但是将来算总账,总是赚的。因为能种庄稼,能养人的土地才是无价之宝。北方如果不是蒙古威胁边境,那都不是人待的地方。大明国策,防北攻南,没有一点问题。”
“但是,何夕做得太冒失了。”
“以堂堂正正之师,步步为营。天下何能当之?南洋诸国,所谓之强国,如安南,如爪哇,如暹罗,其实力,尚不及方国珍,明玉珍。大明寻机会,拜一上将,领三十万之军攻之,一二年定之,休息数年,复南下之,这样一点问题都没有。但是而今何夕去国悬远,内隔安南,占城,暹罗,一旦有事,朝廷援军数年不至都有可能。”
“一旦大败,南洋之军尽覆,再想南下,事情就难了。”
这也是徐达的指挥风格。
徐达年轻的时候,并不乏精彩绝伦的奇兵突击。但是年纪越大,心思越是沉稳,水泼不进,滴水不漏。指挥大军,看似平平,但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。年轻的时候,徐达与王保保的对决,王保保先败一路偏师,大军直扑北平。当时军中辎重皆在,而且北平空虚,所有人都想撤军,唯有徐达不可,乃聚集骑兵,攻王保保的老巢太原。但是当时大明已有中原,大明丢得起北平。但是王保保仅有山西一地,万万不能丢太原。于是只能连夜回撤。而后徐达在太原城下,在太原守军与王保保夹击之下,劫了王保保的军营,令王保保大败而逃,几乎仅以身免。随即又破太原。 ', ' 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