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
天知道太孙是怎么了。
竟然将这三家的姑娘全都弄到了身边去。
就算你是将那三个姑娘都弄到身边去,那也就算了,大不了皇室和三家说一声,就说是将人家姑娘给纳进太孙府得了。
可偏偏。
太孙府和宫里什么话都没有放出来。
而皇太孙却是每天带着那三个姑娘走街串巷,恨不得要让所有人都知道,这三家的姑娘是在他身边的。
自己能管这事?
别说皇太孙的身份和地位了,就算现在没了监国的权力,也不是他这个应天知府能够说上话的。
而且。
虞大廉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管这件事情。
甚至,他觉得如果朱允熥是将那三家的姑娘给弄进太孙府,别整日里抛头露面,也算不得什么坏事。
大明朝的皇太孙看上这三家的姑娘。
那是他们三家人的荣幸!
“这事,你们该找宗人府才对。那边管着宗室子弟,刚好宗人令就是秦王殿下,而秦王殿下正好如今就在京中。你们去找他,秦王殿下定能为你们三家和太孙府联系上。”
虞大廉打算彻底不管这件事情。
要不是因为人是在他应天府地界上,被弄到皇太孙身边的,他连这三家人都不乐意见的。
虞大廉坐在公堂上座,目光淡淡的扫向在场的三家人,心里不由的腹诽着。
这要是自家闺女能被太孙看上,自己头天知道消息,第二天就定然入宫请见陛下,将自家闺女给送进太孙府。
哪怕太孙现在已经有了太孙妃。
可争取一个侧妃,也会给他虞家带来丰厚的回报。
想不通这三家,脑子是不是瓦特了。
……
宗人府。
公堂一旁的偏厅里,茶香四溢。
朱樉这位大明宗人府宗人令,难得千年一回的跑到宗人府打卡上班。
茶水从公道杯里注入主客杯中。
朱樉将茶杯送到朱允熥跟前,然后目光看向被挡在门外,隐约可见的那三道倩影上。
朱樉收回视线,看向面前的朱允熥,摇头叹息道:“你说你,明明可以利利索索的办事,大不了就是一道旨意申斥那三家,将他们赶走便是,你却偏偏要折腾这么一出闹剧来。”
朱允熥喝了一口茶。
不得不说,老二叔杀人的本事在大明是顶顶厉害的。
可这煮茶的手艺……
狗都不乐意多喝一口!
白白浪费着顶好的大红袍!
朱允熥放下茶杯,冲着一旁的地上啐了一口茶沫子。
“二叔这可就是想错了。”
“侄儿这是啊,替父受过啊!”
……
第七百零五章 大明的妇女能顶半边天
朱樉闭上了嘴。
从当年自己封王就藩开始,他就明白自己不应该再参与朝堂之上的事情了。
这几年他虽然在京中当差,也一直恪守着一条准则。
老爷子和大哥让自己做什么,自己便做什么。
现在,自己这位皇太孙侄儿让自己做什么,那自己也就做什么。
老朱家现在是一大家子的人。
该是谁来为这个家做决定,谁又来做事,这是有分工的。
朱樉有着清晰的认识。
所以哪怕他这些年杀了很多人,被很多人记恨在心,可家里却从来不会说他做的这些事。甚至会时不时将他抓到太庙,用以对外视作惩罚。
朱允熥则是伸手,将面前的茶壶倒干,重新准备煮茶。
他手上动作不停,轻声开口道:“其实这件事,还和另一件事情是有关联的。”
“哦?”朱樉很配合的,脸上露出好奇:“什么事情?”
“前一阵子,年底内阁总结会议上,直隶总督衙门和应天府上了一份奏章,着重说明当下应天府各项产业工坊,以及各处工程,开始大面积出现用工难的问题。”
朱允熥手上动作娴熟自然,不多时便已经煮好了茶,为自己和老二叔倒了一杯。
轻嘬一口。
然后脸上露出惬意。
这才是茶啊。
他是真的不明白,明明只是煮茶,怎么老二叔就能将煮出来的茶弄得那么难喝。
朱允熥继续道:“地方上的百姓,总不能都放弃务农,跑到工厂和工地上去做工。朝廷不会允许这样做,百姓们自己也不可能完全舍弃了田地。
可是产业和朝廷的工程却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手。
这两年,应天府境内官办工坊从十几个,一下子增长到了近三百座,主要以军工产业体系为主。
而民办工厂也从一开始的小几百家,暴增到了近两千多家。
官办工坊都是大规模的,最低也要三五百人同时上工。民办工厂有大有小,大的上千人,小的数十人,可加在一起也是不少。”
朱樉端着茶杯,一边取暖一边尝着,他觉得这茶水在自己嘴里没什么区别。
他点着头附和道:“算一算可是要不少人的。”
朱允熥嗯了一声:“最新的统计,仅是应天府官办、民办工厂,加起来的用工人数已经突破十万人。
缺口还有很大,其实如果从外地迁徙百姓过来,也是可行的。但百姓过来,朝廷终归是需要分配田地的,这就挤压了应天府的生存容量。”
大明现在还没有办法做到,能让百姓们完全脱离土地,通过做工去赚钱养家。
百姓们的观念转变,是需要长期培养的,而且这其中还要保证应天府的经济是一直处于上扬曲线,能够长期稳定这些从农民变成工人的百姓。
朱允熥继续道:“工部和户部去年底总结会议上,还在说要在今年增加在应天府的投入和产业搭建,要配套周边府县的产业发展,这就需要更多的人。
所以思来想去,为今之计,也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了。”
“什么路?”
朱樉终于是真正的好奇了起来。
朱允熥也同样直接道明:“那些因为种种原因,而只能选择待在家中的女子们!”
说完之后,朱允熥便靠在椅子上,端着茶杯,默默的注视着朱樉。
因为理学的原因,当下很多女子都只能待在家中,寻常人家的女子则是在家纺纱务农,大户人家的女子便是深藏闺房。
应天府,乃至于苏杭一带有很多纺织工坊,聚集了大量的女子做工,但总体数量上,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。
甚至在苏杭一带的纺织行业,更多的是女子们将原料从东家那边拿回家,然后在家中进行纺织工作。最后,拿着成品送给东家,经由东家检查合格,便能拿到工钱。
应天府这边要先进一些。
为了执行官办纺织工坊制定的标准,应天府的纺织工厂都是让女子们进到工厂做工的。
但是同样因为种种原因,工厂里大多数时候都是只有女子在里面的。
然后周边出人的村庄则会派出村里的长辈在厂子里盯着。
至于其他行业?
完全都是使用的男子。
但在当下大明朝,应天府竟然出现了用工荒的问题。
这虽然有些匪夷所思。
但朱允熥却觉得,只有让更多的女子走出家门,才能真正的解决这个问题。
就譬如工部和兵部合办的火药工厂。
那些精细的制造火药的工序,就完全可以交给更加细心的女子们去做。
再比如明军铁甲、面甲的制作,前期涉及钢铁方面的可以是男子们来做,但到了后面的整装环节,却是可以完全交给女子们来做。
尤其是铁甲的串连,面甲的缝制,女子们做起来更加容易上手和细致。
至于是民办的那些工坊。
那些涉及到整个大明社会日常的东西,里面就有更多的工序是可以交给女子去做的。
朱樉沉吟良久。
在他看来,其实不管是谁做事,只要办好的朝廷需要人们做的事情,那就没有什么可以顾忌的。
但是…… ', ' 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