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
大军围攻足利家族五日,城破。方才得知,足利家族卑劣手段,以百姓冲抵官兵守城,夺百姓之米以作军粮。
我军入城之日,城中无一百姓幸存,皆被倭军所害。倭军负隅顽抗,我军无可奈何,屡屡劝降不成,只能继续执行军令,与倭军搏杀。”
大明是正义的,绝对的正义,谁也不能说大明不义。
牛大富说完之后,偷偷的打量了一下周围的朝堂大佬们,脑海中回想着铁先生在自己回京前交代的话。
铁先生是个很好的人,牛大富固执的认为,铁先生不就该在倭国和他们那群大老粗待在一起,而是该在这文渊阁里的。
所以像铁先生那样的好人说的话,牛大富历来都是牢牢记在心中的。
铁先生还说,只要自己不说错话,将他交代的话都说出来,东征大军的日子就能更好过,在瀛洲做事也能更方便,军中的弟兄就能少死很多很多,少很多很多的伤亡。
于是,牛大富继续将最后的话说出口。
“我军平定足利家族主城之后,四方皆有倭国南北两朝残余旧部袭扰,又有乱兵祸乱地方,残杀劫掠百姓。
大将军为瀛洲百姓计,为东征大军稳定计,为朝廷社稷计,下令东征大军分赴瀛洲各地,清剿乱贼。
然,乱贼每到一地便不留活口,十室存一,千里白地。
我军每到一地,清剿为主,兼辅收拢百姓。
属下回京登船之前,大军已收拢瀛洲百姓三万余,大将军命属下回京奏请朝廷,此三万余瀛洲百姓,该如何处置。
是安居瀛洲,亦或迁徙别处,请朝廷斟酌行文。”
正义!
除了正义还是正义!
代表大明的东征大军,在瀛洲所行皆为正义!
牛大富的话终于是说完了,内阁里,所有人都仿若是看到了曹国公李景隆,提着那柄血淋淋的长刀,浑身染血,却在大喊着明军所行,皆为瀛洲思量,皆乃正义。
他李景隆是要屠了整个瀛洲之民!
任亨泰已经将脸彻底的低下,心中无奈的哀叹着。
他不是哀叹倭人的灭亡,而是哀叹今日之大明已经不是昨日之大明了。
而明军长此以往下去,最终又会走向何方?
大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,此刻心中有着无数的烦恼和忧愁。
不能让明军成了钝刀子,可也不能让明军成为划伤自己手掌的双刃剑。
有那么一刻,任亨泰觉得自己很羡慕吏部尚书翟善。
依旧是执掌官员的天官,却不必去思虑整个国家的走向到底该是如何。
不在其位不谋其政。
而自己,却要在其位谋其政。
上一遭经过朝堂动荡之后,新晋上任的都察院左都御史蒋毅,眉头紧紧的锁在一起。
他已经前前后后复盘了好几遍,却没法说东征大军这一次的捷报和军报,有什么问题。
灭国之功在前,朝廷要经营瀛洲在后。
东征大军在瀛洲的一切行为,都将会是绝对正义的存在。
说服别人之前,必须要说服自己。
蒋毅不想成为工部尚书王儁那样的蠢货,于是这位本该负责纠察朝堂纪律的左都御史,最后还是无奈的选择了沉默。
朱允熥沉吟了许久,这才再次看向牛大富:“你且下去,朝中自会安顿尔等,待在京中休整好了,朝中另有安排于尔等。”
牛大富很拘谨,拱手抱拳:“属下领命。”
待牛大富离开之后。
朱允熥已然是缓缓站起身。
他一起身,屋内的文武百官,也就不好继续坐着了,纷纷起身。
朱允熥轻步出了屋子,到了门外的庭中。
“这是大明复行秦法军功爵之后的第一场胜仗,将士们不曾辱没了朝廷的信任,国家的寄托,孤心甚慰。”
任亨泰不想说话。
解缙觉得自己需要思考。
高仰止便走出道:“此乃陛下仁政所致,太子垂拱,殿下理政,前线将士用命,国家政通人和,方才有的胜绩。”
朱允熥摇摇头,回头看向那些挤在门里门外、廊下庭中的文武们。
“将士们是拿着命在前头为国家征战,为我等能安居应天,去拼命的。国家不能忘了他们,赏赐也不能少了他们的。”
徐允恭开口接话:“此次当为天下军马明典朝廷公允。”
朱允熥点头道:“那今日就接着议一议东征大军的赏赐吧。”
……
第四百五十二章 慷慨的皇太孙殿下
封王?
‘大明今日复秦法军功爵,尔等拿了军功来,大明有底气为尔封王。’
没来由的,在场的功勋武将们,脑海中浮现了当日在西城橄榄球场看台上,皇太孙殿下当众说出的话来。
曹国公李景隆坐镇倭国多年,今岁又有灭国之功。其后更要在朝廷彻底架构起瀛洲诸道官府衙门前,负责镇压瀛洲地方可能存在的动乱。
这等功劳,大明开国以来,满朝上下也没有哪个人是单独立下的。
不对!
如今还远在交趾道、占城道以西的开国公常升,也能算的上一位。
甚至于若说要封王的话,开国公常升远比曹国公李景隆,更应该封。
毕竟于情于理,常升也有灭国之功,更是连征两国,如今更是继续在为大明打下一片片大大的新疆土。
文官们此刻大多心中百感交集。
大明复行秦法军功爵,自从大都督府复设之后,朝廷也已经定下了军中的考功之法。
只是武将们获功容易,而他们这些文官却是路途狭窄。总不能让朝廷里的文官们,也都提着刀枪上阵杀敌吧。
朱允熥一句要论东征大军赏赐之事。
在场文武心思不同。
景川侯曹震却是最先开口:“若是论东征大军考功赏赐一事,南征大将军那边是否也该合议一番?”
说完之后,曹震表情纯粹的看了看周围的人。
魏国公李景隆有灭国之功,开国公常升亦有灭国之功。
若是魏国公能封王,则开国公更能封王。
大明朝要一日封二王乎?
经过曹震这么一插嘴,众人总算是反应了过来。
虽然文渊阁中依旧是寂寂无声,然而无论文武,每个人的呼吸都重了一些。
此刻非是洪武初年,皇帝为了天下稳定,大封宗室。数遍大明朝这二十多年,非朱姓难得封王。便是有那中山武宁王和开平忠武王二位,那也是在他二人薨逝之后,朝廷给的追封。
大明朝要有两位活着的异姓王?
朝廷什么时候变得如此慷慨了。
徐允恭压住心中想要请奏外调领兵的念头,拱手抱拳,侧身走出:“启禀殿下,若是论功东征大军,则南征大军亦该放在今日一并合议,如此才能显示朝廷公允,不叫前线将士寒心。”
说完之后,徐允恭心中有些遗憾和惋惜。
想当年,中山王府可是压着开平王府一头的。如今却因为常升领军南征,就要有了封王的机会,而中山王府却只能诉说过往的荣光。
至于自己如今的内阁大臣身份?
中山王府可是大明朝的开国功勋人家,走的就是将门的路子。内阁大臣再多的权柄,也不必一个与国同休的王爵来的重要。
虽然此等封王,不会袭爵后人。
但一位活着的王爵,在徐家来说,显然比一个内阁大臣的分量更重。
“征南大将军灭安南、占城,大军西进,累数年之时,领兵在外,功劳深重。”
高仰止的声音,在文渊阁里响起。
在回京之前,他是大明朝最年轻的封疆大吏,是大明朝第一位亲历增设一道的官员。
对于南征大军和开国公常升的功劳如何,朝堂上下唯有高仰止最有发言权。
身为内阁大臣,高仰止一开口,自然是引来众人瞩目。
这位国朝最年轻的封疆大吏,最年轻的内阁大臣,便只是站在那里也能吸引来无数人的注意。 ', ' 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