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
距离大明最远的海洋,好像就是泰西北部的北海和波罗的海了。到这两个地方去搞实验?这个做法就太离谱了,去做实验肯定是瞒不住了的。最起码现在是没办法去做的。更何况,朱靖垣是有想法,将泰西各国本土,也变成自己的藩国的。真在泰西近海搞辐射很大的实验也不好。最好是等大明的技术更加成熟了,可以让反应尽可能的完全的时候,再找尽可能偏僻的海域去实验。于是朱靖垣直接回复了朱昭燮:“海洋核试验的事情,还是暂时先缓一缓吧。“全球的海水都是相通的,无法完全反应的核燃料,肯定会落到海水之中。“被核爆直接炸过的军舰,多半也是要沉入海中或者是到处漂流。“这具体会产生什么后果,我们目前还完全没弄清楚……“让相关的工匠,继续优化炸弹的设计,提高核燃料的反应效率,进而降低污染。“与此同时,深入的研究,核污染对海洋和陆地的影响。“当我们对方方面的情况,都有了相对准确的全面认识之后,再去考虑海洋核试验。“影响应该是无法完全避免的,但是我们要将其压得尽可能低。“陆地的核试验,也暂时只在天南大陆内陆去搞,其他的地方暂时都不要涉及。”朱昭燮稍微有点意外,不过转念一想也觉得朱靖垣的话有道理。经过朱靖垣的提前叮嘱,经过早期的各种照射实验,让大明的相关将领和工匠们,对辐射的甚至非常深刻。不像历史上的美利坚人,搞海上核试验的时候,对辐射的认识很还很浮浅。甚至是在核爆之后,海军的人还再次登上没沉没的军舰,去展开了灭火和消洗工作……美利坚士兵用的一部分盖革计数器,甚至都测不出钚的辐射反应。结果当然是一大群士兵都被辐射残留物污染了。现在的大明,当然根本无法避免核污染,以后也肯定无法完全避免。不过降低污染的追求却是完全正确的方向。于是朱昭燮老老实实的躬身答应着了。朱靖垣这边也放下了两次核试验的报告文件,拿起了关于原子能产业体系的情况总体报告。实际上朱靖垣更在意的是这一份报告。核试验的相关情况,自己主要是知道成功了就行了。后续的用法安排,都可以算是现成的。整个产业的发展状况,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和方向,才是自己需要继续重视,继续保持关注和引导的地方。这一份原子能产业的报告,比两次核试验的报告更长,也更加详细和准确。因为内容本身就非常多,朱昭燮准备的时间也更长。报告的最前面的第一部分,是关于裂变武器的生产体系的情况。大明的新元素工程,自安康二年底开始,到现在已经持续了十三年。准备和建设出来的设施和产业规模,也肯定是要比总共三年多曼哈顿工程要大很多的。首先,从铀矿开采到浓缩铀的提炼,这整套的核燃料生产链,都建成了完整的两套,互为备份和替换。两套中的每一套的规模的生产效率,估计都可以与前世美国人准备的全套相比。大明在天南大陆也已经建成了两个完全分开的独立矿区。除了最早的南方的大矿区,天南大陆最北方的矿区在两年前也已经建成投产。在大明统治的其他地区,也进行了一整轮的铀矿勘探,朱靖垣前世的主要铀矿,基本都已经发现了。大明目前随时可以继续扩大铀矿产能。曼哈顿工程开始的时候,就为了获得足够铀矿而大费周章,大明从一开始就准备充分。在此基础上,大明还直接跳过了早期的气体扩散法铀浓缩,直接走的是冷战时代的离心式铀浓缩路线。实际生产效率比气体扩散法提升了五到十倍。在相同的电力供应下,大明的浓缩铀生产速度,能比美利坚早期要快好几倍。用于生产武器级钚二三九的生产和后处理反应堆,现在已经累积建成了十六座,还有十六座正在建设之中。全部建成之后,总数量将达到历史上美利坚和露西亚两国建成的同类反应堆的总和。目前积累下来的武器级浓缩铀和钚,已经足够生产两百枚以上裂变炸弹。这还是在试爆实验成功之前,产业链和生产堆没有全速工作的情况下,慢慢的长期维持性运转积累下来的。现在试爆实验已经成功,相关生产线和反应堆就会从维持状态,转向全速生产状态。后续的生产速度会大幅度提升。成品的裂变炸弹装配工厂,在核爆实验成功之后,也从试生产状态转向全速生产。目前的生产速度是每个月四枚裂变炸弹。预计到了明年初的时候,速度就能提升到每个月十枚以上。如果不做任何限制,到了明年年底的时候,就能提升到每个月一百枚以上。到那个时候,朱靖垣就要考虑,要不要限制生产速度了。否则大明十年以内就能造出数万枚原子弹。现在大明需要生产原子弹,但是没有必要造那么多。以后淘汰的时候拆掉原子弹,抽核燃料造核反应堆都用不完。朱靖垣前世的美利坚的反应堆,一直到新世纪的时候,都还在用武器级浓缩铀,以至于形成了路径依赖。要进口露西亚拆解的原子弹的浓缩铀来当燃料……第515章 原子能产业的情况大明建设了钚二三九生产堆,还在继续提和炼浓缩铀二三五。甚至于,大明现在积累的浓缩铀二三五,比积累的钚二三九要多好几倍。因为大明和当初的美利坚一样,在核燃料的选择和生产方式上,准备“两条腿走路”。两条腿走路的原因,是钚和铀这两种装药的提炼和生产难度,是展现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向上的。铀二三五的提炼和浓缩,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简单粗暴的类型。当材料性能已经足够,造出了足够强的离心机之后,就勉强可以算是大力出奇迹的模式了。反正现在没有人能够干涉大明新天府的用电量。只要造的离心机足够多,电力供应足够的充沛,就可以持续稳定生产。但是钚二三九的生产,就需要小心翼翼的精工细作了。钚二三九的生产,看似不需要像铀二三五那样搞铀浓缩,可以通过专用的生产堆增值生产出来。反应堆的原料甚至可以直接用天然铀,不需要专门去分离铀二三五和铀二三八。但是钚二三九的生产和提炼的难点,就比搞浓缩铀要复杂的多了。首先,生产堆本身的设计和建设以及控制的问题。生产堆的逻辑,本质上是让天然铀中的铀二三五发生裂变,释放出的中子去轰击铀二三八。把铀二三八变成铀二三九,再经过两次伽马衰变后,转化成钚二三九。最后再把生成的钚二三九从原料堆里面分离出来。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难点重重了。然后,这个生产过程会同时生成钚二四零。钚二四零自发裂变比率很高,有可能会让钚二三九炸弹失控。关键是,钚被生产出来之后,想要再分离出里面的钚二四零,就比去做铀浓缩还要麻烦了。钚二四零浓度超过两成,就直接可以算是废料了。钚二四零的浓度要求低于百分之七,才能用于作为原子弹的核装药。介于两者之间的产品可以用于核电站发电。所以必须在生产的过程中,就控制好钚二四零的比例。必须使用重水慢化堆,而重水的生产同样麻烦,还要不断的定期换料。在钚二四零富集到临界点之前,把生产好的钚二三九提取出来。这个反复提取的过程中,必然会形成相对规模的废料。所以实际上,后世的钚二三九的生产堆,通常会用铀二三五的乏燃料去当原料,也就是用“炉渣”去炼。 ', ' 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