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
无论大人还是小孩,扣动扳机就能直接杀人。当然,锦衣卫驻地的安保工作也是任务,所以不用担心驻地没有可用的武器应对突发事件。朱靖垣看着一群人都没有意见,就继续说明了更加细节上的安排:“第一批送来的裂变炸弹只有四枚,首先交给能够全球机动和作战的海军航空兵。“两艘已经服役的八万吨的航母中,现在就抽调一艘用于战略武器搭载,由海军副都督关天培直接统领。“新天府的工厂正在加紧生产,后续会有更多的炸弹送来,会逐步填充到其他军种。“所以陆军和空军也要同时做好准备,迎接这种新武器的到来。“军机处的诸位与都督府的诸位,尽快讨论制定出临时的管理和使用方案。“具体怎么管和怎么用,要有详细准确的文件说明。”所有人员再次非常严肃的答应着。关天培负责第一批战略武器,这是任何人都没有异议的。毕竟早年就有战场军工傍身,还是朱靖垣的亲兵卫队长出身,还独自完成了一支海军舰队的建设。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都是无可挑剔的。朱靖垣领着军机大臣和高级将领们开会,在朱靖垣提出的原则的基础上现场细化方案。会议一直持续到了中午,朱靖垣直接留将领们一起在武英殿吃了饭。下午将领们继续留在军机处,与军机大臣们开始制定详细的战略投送部队的组织方案。他们要尽快做出临时方案,交给朱靖垣来确认之后开始执行。要在第一批武器送到之前做出来,把这第一批武器先管起来,以后再不断地优化和完善。草案当天就做出来了,朱靖垣现场做了批复。将领们在第二天回到驻地,马上开始对选定部队执行专门的训练。很快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,关天培负责的海军航母编队,已经完成了相应的调整和培训。主要是保密和辐射安全层面的培训,投送之类的常规训练平时就在做。安康十五年十一月十九日,也就是西历1820年12月24日,英国新国王乔治四世加冕这天。朱昭燮带着羽林右卫的一批士兵,以及金吾卫和羽林卫的部分军官代表。那四枚新天府产的“茶叶蛋”,也被送到了舟山军港。关天培率领“云南”号航空母舰编队,在舟山港迎接到了负责运送炸弹的人员。羽林右卫的这批士兵和炸弹,都将直接留在云南号航母编队之中。朱靖垣其实想要亲眼看看这些炸弹,但是最终忍住了。实际上,后世阅兵式上的炸弹,其实都不会有装药,甚至于部队的载具上面,平时也都没有装药。绝大部分战略武器的管理都是绝对的枪弹分离。只有负责战略值班的部分武器,才会时刻带着装药在上面。第513章 核战争的真正作用朱昭燮为首的军官们,与关天培交接了指挥权之后,就继续前往应天府拜见皇帝。地点还是在武英殿正殿,朱靖垣还是身着武弁服站在台阶上,接受了未来禁军将领们的军礼。礼毕,双方就坐,朱昭燮呈上了自己准备的两份报告。一份是关于目前整个原子能产业体系的情况,一份是在天南的两次核试验的数据汇总说明。同时本人在现场说明大体的情况,也算是给标出主要的重点。朱靖垣先看了上面了核试验数据。报告的内容很规范,开篇是内容的简要说明。最关键和重要的内容,都被准确的提炼出来,列在报告的最前面,展开的详细说明放在后面。朱靖垣首先看了这次爆炸的威力的介绍。除了两万吨这个简单直接的当量数据之外,更重要的还是对各种类型目标的实际杀伤效果。然后朱靖垣就稍微有一点点疑惑。这个两万吨当量的裂变炸弹的杀伤效果,似乎没有自己一贯认知中的那么巨大。爆炸的最直接杀伤效果,是纯粹的能量冲击波。对体型与人类接近的各种动物,在半径大约两公里的范围内,直接致死率能达到百分之五十左右。六百米高度空爆的炸弹,相同效果的杀伤范围,略大于台架测试的范围。紧随其后的是爆炸产生的光和热,可以直接点燃周围的可燃物,形成大面积的火灾。而且,在冲击波的推动下,火灾很可能会迅速蔓延,连成一片。报告上将这种叠加效果称之为“火风暴”。冲击波在两公里范围内,直接致死率虽然是百分之五十,但是叠加上火风暴之后,致死率就接近百分之百了。所以这个两公里的半径,被测试人员暂时称之为“摧毁半径”。火风暴的覆盖范围,大约是冲击波百分之五十致死率范围的两倍,也就是半径四公里。在两公里到四公里之前的这个范围内,就有很多动物能够幸存下来了。因为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可燃物,冲击波在两公里距离上的致死率,也已经低于百分之五十了。到了四公里的时候,冲击波仅仅能够震碎普通玻璃,震塌一些最简陋的棚户。火风暴也蔓延不到四公里的范围上。所以四公里以外的动物,死亡率已经降低到了个位数,绝大部分动物都能存活。死亡的个体主要是被倒塌的东西砸死的。所以这个四公里的范围,被测试人员暂时称之为安全范围。试验场的观测掩体,距离实验爆点有十公里远。此时已经只能感受到风的变化了。当时的观测人员,就算是不躲在掩体之中,也都是不会受伤的。朱靖垣看着这个四公里的相对安全距离,心中就隐约有种“不过如此”的感觉。两万吨的当量是不大,但是爆炸的能量扩散,是面向整个空间的。爆炸冲击波的杀伤范围半径,与爆炸的当量之间的比例,应该是个立方根。当量提升到原来的八倍,杀伤半径只能提升到原来的两倍,杀伤范围提升到原来的四倍。目前大明就搞了两次实验,目前测到的四公里安全距离,显然是不够准确的,但大体上应该是不会错的。朱靖垣在心中算了一下,以这个数据为基础按照立方根向上叠加,能够大体上得出:十万吨左右的炸弹,安全距离应该在七公里左右,摧毁半径三点四公里。一百万吨左右的炸弹,安全距离应该是十五公里,摧毁半径七点三公里。一千万吨左右的炸弹,安全距离应该是三十公里左右,摧毁半径十五点七公里。五千万吨左右的大伊万,安全距离应该在五十四公里左右,摧毁半径二十六点六公里。由此可见,特别大当量的武器,算不上不划算。如果用于打击城市人口,绝大部分城市的核心区半径,都是不超过十公里的。所以用于打击一般城市,一百万吨级就足够用了。千万人口的超级城市,核心区半径也就二十公里,所以一千万吨级就是极限了。实际上,由于越靠近打击范围边沿,实际的杀伤效果越小。再加上当量越大,实际的调度和控制就越困难。所以与其用一枚千万吨级弹头的作战,不如将其换成四枚百万吨级的炸弹。可能使用起来更加简单,打击效果也会更好。如果用于摧毁专用的军事建筑,以及专门的军事设施,那范围就更小了。根本不需要百万吨以上的炸弹。由此可见,最优性价比的炸弹当量范围,应该是在百万吨以下,几万吨到几十万的区间。所以朱靖垣前世的主要核大国,在技术成熟之后都去追求多弹头技术了。都没有在大伊万的基础上,无限制的去追求大当量。这么算下来之后,朱靖垣更加觉得,这些武器的威力,没有达到自己潜意识中的印象……没有那种毁天灭地的感觉。要用彻底摧毁的标准,把全球的陆地表面都炸一遍,需要四百多万枚十万吨炸弹。 ', ' 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