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
机柜侧面是一个大型操作台,上面放着一台看上去好像前世的老式电视的东西。电视前面的台子上是几排规整的按键。它已经有了显示器和键盘!周围还连接着电传打印机、传真机、打孔机等外置设备。房间里面本来有几个人正在使用计算机。收到皇帝要过来的消息,都提前站在了计算机两侧等待,看到皇帝马上行礼。朱靖垣挥手示意,然后径直走到了操作台前。桌子上的键盘,就是自己当初设计的打字机用的那个键盘。不过比打字机键盘更加复杂了。除了五十六个打字键,周围又加了一些功能和符号键,总共估计有一百个左右。键盘的旁边还放着几份文件。有图表和文字说明,显然是准备用于计算的数据。而那台好像老式电视的显示器上面,现在还显示着一些文字。就是自己日常用的汉字,加上世祖皇帝推行的句读符号系统,以及一些夹杂其中的空位。每一个字自己都认识,但是放在一起就看不懂了。乍一看好像是乱码。仔细看的话,还能发现一些规律,似乎是用特定的单字和数字,组合表示特定的逻辑。好像是某种程序语言。只是把英文字母和数字都换成了汉字。眼前的这一幕,这又让朱靖垣确认了两项重要信息。这台计算机是能够直接显示汉字的。更重要的是,他们用的程序语言,至少已经是汇编语言的级别了。甚至可能是早期的高级语言了。朱靖垣前世不是程序员,对编程用的程序语言也不是很懂,只是上学的时候在公共课上了解过基本的知识。知道变电脑用的程序语言,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大层级。机器语言,汇编语言,高级语言。越往前的越接近机器语言,越往后的越接近人类语言。越往前的语言编制的程序性能越高,因为可以直接输入机器,直接进行物理层面的运算。但是能够执行的命令也越简单,想要实现复杂功能的难度越高。越往后的语言编制的程序性能越低,因为要经过读取和翻译,转化成机器语言之后再去运行。不过能够执行命可以更加复杂,实现复杂功能的难度也越低。在自己的前世,所有正儿八经的计算机程序语言,在最底层都是用英文表示的。有少数程序可以在表层显示汉字,但完全不成气候。其实程序语言不是不能使用汉字,因为早期程序语言本质上不是人类语言。里面的那些英文字母本质上都是逻辑和定义符号。用数字甚至星星框框表示一样可以。只要程序员能够记住,每个图像代表的是什么指令。之所以都是英文而没有汉字,是因为早期程序员都用英文,所以用英文去记录和表示命令。这种传统就形成了限制铁轨宽度的马屁股。最先建设铁路的英国人,选择的铁轨宽度是正好容纳两匹马行走的宽度。这个与火车并没有直接关系的数据,成了后世的标准铁轨宽度。计算机语言也是一样。计算机的基础是晶体管,每一个晶体管可以看做是一组灯泡和开关。关和开的这两种状态,可以参考灯泡是否亮起的状态。用二进制数来表示,就是0和1。在大明的计算机器相关的研究中,工匠们习惯用阴和阳来代指。每一个晶体管的两个状态,能够表达的两个数字,在前世被称为一个“比特”。在大明被称为一个“数”,或者“爻(yáo)”。爻就是传统八卦符号中那些中断和连接的横线的统称。一整条连续的横线是阳爻,中间断开的横线是阴爻。开和关的意义,阴与阳的象征,断开与连接与执行,三者的意味天然趋同。对大明的工匠们而言,这种命名都是理所当然的选择。人向机器传递的所有指令,想要被机器所识别并执行,都要转化成一连串的开关命令。计算机里面的开关太多了,人们为了方便管理和使用,就将其分成一个个的小组。前世最早的计算机是四个一组,最后的通用计算机是八个一组。这样四个到八个一组开关的开关命令的长度,在后世就被称为一个“字节”。在大明被称为一个“字”或者“卦”,就是八卦的卦。机器语言,就是直接输入开和关两种信号,可以想象对零和一两个键反复不断地按。实际上使用打空纸带来执行的,用一个位置是否有空洞来表示开和关。对二进制机器而言,他只能理解开和关。比如说一组电路或者一项控制功能,在四爻(四位)机器上执行的方式是“关关关开”。这个命令在机器看来,名字和意义就是“关关关开”,没有什么别的附加意义。但是在人类视角下,“关关关开”只是一个编号,单纯看这个容易混乱。于是人类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,知道这个编号所代表的逻辑功能,用自己使用的人类语言中应该用什么词汇来描述。美国人在自己的脑子和小本本里面,记下“addition=关关关开”。大明人在小本本上写下了“加=阴阴阴阳”,或者是画上三阴一阳的爻线。无论是addition还是加,都只是人类方便自己记忆的“备注”在机器里面实际上都是在干“关关关开”的活儿。要控制计算机,就要直接去控制四个开关,组成“关关关开”的效果。最后计算机算完的数据,也用纸带上对应位置的空洞顺序,来表示一串的开和关。人类再把这些有规律的开关,翻译城人类能够理解的语言。最早期的计算机,是与人类语言完全没有关系的,就看使用者怎么去命名和解读。但是这样实在太麻烦了。如果能让计算机直接识别人类语言就好了。关键是,为什么是我这个人类,把自己的话翻译成你这个机器的语言。为什么不能是我说我们人类的语言,然后你这个机器自己去翻译成你们机器能理解的语言?机器当然不知道怎么干。于是人类给决定给机器做个翻译器,或者说转换器。在翻译器上输入人类语言,翻译器给机器翻译成机器语言,再让机器去执行计算。计算机算完之后输出,再让翻译器翻译成人类语言。这个想法是非常好的,这其实也是所有程序语言的基本逻辑。程序语言的最终目的,就是实现人类直接说法,让机器完全理解并完美执行。只可惜啊,别说完全听懂人话并完美执行了,单纯的让机器直接执行最基本的命令,都让最早的研究人员们费老劲了。翻译器怎么才能把addition翻译成一连串的开关呢?怎么让机器知道“加”是什么意思呢?看上去,好像只要做一个表格,左边一列写addition或者加,右边写“关关关开”。告诉机器,我输入addition或者加,你就去给我执行“关关关开”。然而更进一步的问题是,怎么“输入”addition或者加。输入法这个东西,在后世看来很常见的东西,在早期电脑上绝对是黑科技。就算是看上去能够按键直出的英文字母,也要去干一个物理按键绑定字母表的活儿。否则机器不知道a是啥,c又是啥,根本没有b数。所以要再做一个表格,把一个开关序列绑定a,一个开关序列绑定b,一个开关序列绑定c……二十六个字母和标点符号数字都做好。再再做一个表格,把这些开关序列绑定键盘上的按键,并在按键上写上a、b、c……我依次按下写着addition这几字母的按键,计算机收到按键对应的信号去查表。找到了关关开关、关关开开、关关关关……等一连串的开关命令。如果是英文系统,这时候就在屏幕上依次显示addition几个字母。 ', ' 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