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
这里已经建立了正式的省份,不属于大食国直辖地区了。皇室财团开采的石油,基本全部都会运往大明本土,供应大明本土的石油化工产业。大食国自行开采的石油年产量约为二十亿石,约合一亿七千万吨。在大食国油田开发初期,大食国的石油,也是主要供应大明本土的。不过在过去的十五年里,皇室财团自行开发的油田的产量迅速飙升,泰西诸国的对石油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。现在大食国开采的石油,已经只有三分之一仍然继续销往本土了。剩余的大部分都销往了泰西诸国。大食国本土的石油化工产业,也自行消化了一少部分。墨洲周围地区也消化了一少部分。除大食国地区之外,目前石油产量最高的地方,就是南殷洲的石油湖。现在的年产量也已经达到了十二亿石,约合一亿吨。南殷洲石油湖的石油,主要供应南北殷洲地区。这两地之外,其他地区的石油产量,都已经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了。大明本土及周边的油田,主要是南洋群岛地区的油田。虽然开发的时间相对很早,在北海油田开发出来之前,原油的品质也是全世界最好的。但是当地的石油储量相比大食国而言相对较低,生产成本相比大食国也要高一大截。不过胜在靠近大明本土,现在甚至已经直接是本土了,技术上是最为成熟的。经过多年的持续开发,如今也有了年产四亿石,约合三千四百万吨的能力。鲜卑公国的秋明油田,其储量是非常大的,未来的潜力也很大。但是投产至今刚满五年,刚刚进入产能爬坡阶段。现在年产量暂时只有三亿石左右,约合两千五百万吨。主要供应鲜卑公国本地、哈萨克公国、鲜卑公国,以及大明本土的西北地区。然后是巴库油田。巴库油田与大食国油田同步开始开发,如今已经到了平稳生产阶段。不过巴库油田的规模远小于大食国。目前的年产量在两亿三千万石,也就是差不多两千万吨。除此之外的其他的泰西国家,在自己的本土和殖民地,都努力的翻检了十余年。大部分国家陆续找到了一些油田。收获最大的当然是露西亚。露西亚与大明联合开发的伏尔加-乌拉尔油田,比鲜卑公国的油田投产还要早一些,如今也已经有了年产三亿石的能力。其次是普鲁士。普鲁士在墨洲的新德意志殖民地,也就是朱靖垣前世的尼日利亚地区,在沿海的尼日尔河口三角洲上发现了大油田。新德意志的油田开发,在世界大战结束后就开始了,不过普鲁士人的技术有所欠缺,到目前为止才达到了年产三亿石的能力。露西亚和普鲁士的油田储量颇为可观,但目前的产量仍然不能满足两国需求。而且,这两处油田的开采成本,同样都比大食国要高一些。目前十节石油的价格是相对较低的,始终保持在两到三元银钞一石的水平。所以露西亚和普鲁士两国,目前仍然需要大量进口大食国的石油。其他的泰西国家也不例外。如果说,露西亚和普鲁士的石油,已经在本国的石油产业中起到一定作用了。那么其他泰西国家的石油产业,就只能算是聊胜于无了。而且在这些国家之中,石油产量最高的是奥斯曼。奥斯曼控制的罗马尼亚,是泰西大陆上仅有的有一定规模的石油产区。而在墨洲地区,除了普鲁士的尼日利亚之外,刚果河口的油田,也是奥斯曼的地盘。只是奥斯曼的技术水平实在较低,这些产量也只是相较于奥地利、法国等国家略高一些。现在同样要进口大食国的石油,以及大量的石油化工产品。英国人和法国人,在自己的本土和殖民地都翻遍了,就是没找到成规模的油田。按照刘志新的说法,英国人正在尝试到海上找石油,正在研究海上石油开采技术……朱靖垣听到这些报告,心中颇为感慨,如果不出意外的,英国人终究会发现北海油田的。北海油田的发现,一度让北海两岸的英国和挪威成了泰西西部最大产油国。当然是把露西亚这个论外个体排除的结果。两国的石油产量,都一度达到了一亿吨的级别,只不过好景不长。北海油田的石油储量,跟大食国、南殷洲、鲜卑这种地方,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。现在全世界最重要的石油产区,全都在大明的掌控之中。就算是其他国家把自己的土地和海域都翻个遍,最终还是要进口大明的石油。主要还是大食国的,成本最低,产量最大,运输业最为方便。可以直接海运,也可以建设管道运输。第492章 大食国要不要撤藩刘志新、徐明辉、王引之三人,向朱靖垣汇报了大食地区的整体情况,说明了全世界的石油开采产业的大致情况。最后刘志新作为代表问了一个稍微有点敏感的问题:“陛下,咱们大食国,可要彻底撤藩?或者是调整一下规模?“当初咱们大明接收克州(克里特)、塞州(塞浦路斯),以及墨洲北部的时候,当地的绝大部分土著都被交给奥斯曼,强行迁徙到了墨洲西南部去了。“这些地区现在是完全没有土著存在的。“东墨洲地区,特别是大明湖到桑州(桑给巴尔)之间,这两百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,原有的墨人也都已经迁到了大裂谷以西。“当地只有大明人,以及朝鲜、和族、吕宋、南越、暹罗、缅甸等地移民,这些曾经的边界地区的族群,如今也都已经完全归化了。“其他地区的大食人、天竺人就算是归化了,也与大明人形象上有差异。“他们归化之后,是无论从外表还是内在,都与大明人无异了。”“现在主要是双河流域,大秦海东岸地区,埃及公国内部,以及墨洲内陆地区,还有数量相对比较多的土著。“不过这些土著也基本都被当地衙门完全掌握了,办理了详细的户籍登记手续。“绝大部分也都已经归化了,日常穿着大明的服装,使用大明的语言。“少部分固执分子,早就扔到了内陆矿场当奴工了。”大食国的官员要考虑这件事情,朱靖垣本人也要考虑这件事情。十五年前的第一轮大规模撤藩,对绝大部分藩国的具体方案,都不是彻底撤藩。基本都是在藩国内设立布政使司。布政使司归属于大明朝廷,管辖大明移民和后裔。藩国的朝廷仍然继续保留,负责管理藩国范围内的土著。只不过藩国朝廷的官员,绝大部分都是大明朝廷官吏直接兼任的。藩国的藩王们,绝大部分也都离开了藩国,到大明的京师居住生活,或者直接变成了朝廷下属的布政使司官员。这种改革完成后,当地的布政使司衙门和藩国朝廷,其实就是一套人马挂两个牌子。在这些藩国范围内,无论是大明人还是当地土著,其实都是同一批人在管。继续保留藩国朝廷的空壳子,目的是合法的区别对待土著和外族。对不同的人,使用不同的法律,应用不同的管理方式。虽然这群人是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原住民。现在这块地成了大明的土地,但却不允许这些人成为合法的大明人。这种做法在朱靖垣前世的二十一世纪,在已经高度文明的社会中,是不可理喻的。后世相对发达的国家,为了躲开这种大麻烦,甚至会拒绝接受小国的内附。绝大部门没有直接参与相应政策的官员,以及了解相应情况的普通大明人,对这种政策的存在也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。他们基本都觉得这种方案非常合理,大明人跟土著和外族确实不同。但是跟朱靖垣近距离打过交道,特别是参与过相应政策具体实施的人,以及通识考试合格证制度的具体实施人,都知道这种政策只是过渡政策。 ', ' 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