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
英国本土人口又少,英国王室经过了资产阶级革命,权力已经受到了限制。面对情况复杂而且广阔的殖民地,王室和朝廷都不可能完全直辖。所以英国主动去适应殖民地的制度,主动推动殖民地建立地方议会,推动地方自治。但大明的政治传统与英国和美利坚都截然不同。正在撤藩设省的大明朝廷和皇室,都不太可能愿意回去继续分封。神州王朝也没有主动给地方放权自治的传统。这个念头冒出来的时候,朱靖垣突然想到了自己第一期的施政实训其实是乡镇级别。神州本土不是完全没有地方自治传统。在世祖皇帝重建大明之前,除了太祖皇帝朱元璋在世的时候,历代封建王朝绝大部分时候都是皇权不下乡的状态。地方上其实是乡绅自治状态。也就是说,神州传统上也是有地方自治的,只不过是在县级以下。到了世祖皇帝之后,正式将乡变成了官方的行政级别。现在的大明实际上已经是省府县乡四级了。所以现在似乎又多了一条路。撤销直辖乡,退回到皇权不下乡状态。朱靖垣稍微动了这个念头之后,就迅速的把它打消了。皇权不下乡,本质上是统治能力低下,不是不下而是下不去而已。现在已经能够下乡了,没有自己放弃的道理。只有皇权下乡,皇帝与底层百姓之间,才能勉强建立起最基本的联络。才能让官僚体系和民众互相制衡,减缓官僚体系腐化的速度。所以最终还是要增加行政区划级别。只不过具体要怎么加,仍然是一个大问题。朱靖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面,没事的时候就在考虑这个问题。考虑了半个月之后,朱靖垣最终觉得,这件事情还是得折中处理。虽然中央或者上级派出机构,很有可能会在实际工作中,逐步变成事实上的地方机构。但早期确实能够以派出机构的形式运转很长时间。理论上大明是没有“省级”行政区划的。例如山东的正式官方称呼,是“山东等处地方”,没有这一级机构。承宣布政使司、提刑按察使司、都指挥使司三个机构是并立的,而不是名义上不存在的省级衙门的下属机构。所以在仁武朝之前,大明事实上是三级区划,但名义上是两级行政区划。现在要做行政区划调整,可以把“省”落实下来,然后在省上面再加“半级”。虽然原有历史上没有可以直接参考的对象,但是自己可以把出现过类似问题的国家和王朝的解决方案放在一起,整合出针对当前局势的建议。又仔细考虑了小半个月之后,朱靖垣终于开始正式写给父亲的回复。首先,建议在这次行政区划调整中,将“等处地方”的官方称呼正式定为省。民间和官方乃至御前会议上,皇帝和绝大部分官员,日常都是以省称呼“等处地方”。只是在正式文件中仍然用三司和等处地方之名而已。与其继续实际和公文系统分离,不如将公文系统顺应现实情况,方便百官和百姓。如今的大明已经不需要忌讳曾经的大元朝了。不需要使用“行省”的称呼,大明可以直接用一个“省”字即可。同时,为了减少名称改变带来的影响,省级机构可以继续使用三司和巡按御史等称呼。其次,我个人支持在南北直隶正式建省,支持合并部分规模过小的本土省份。海东省可以并入福建,交趾省可以并入广西,朝鲜两省可以合并,日本四省可以合为两个。但不宜将合并省份作为减少直接管理的省份的主要手段。广东、广西、交趾三省合并规模就太大,久而久之必然要在省下设次级机构,那才是重复前元旧事呢。然后,建议可以考虑将所有省份划分成十个左右的大区域,安排对应的十足左右的中央派出机构,分别负责各大区域的主要事务。这个大区域的称呼,可以参考唐代都护府,或者直接用汉代“西域”的“域”。例如鲜卑都护府、南洋都护府、天南都护府、天竺都护府、大食都护府、墨洲东域、墨洲南域、墨洲西域、殷洲南域、殷洲中域、殷洲东北域、殷洲西北域。以后中央衙署直接与各大域派出机构对接,降低中央衙署需要直接处理的事务数量。派出机构的组织方式,可以参考原有的布政使司的官僚体系,或者是唐、宋两代的道、路两级机构的官僚体系。军务、政务、刑狱、御史四个系统分开,各自独立且都直接向中央衙署负责。最后,大明本土可不设都护府或者大域,本土省份由中央衙署直辖。本土省份的身份类似以前的直隶府。整个区划调整之后,相当于将仁武朝之前的大明的行政区划整体扩充一个数量级。直隶府变成了直隶省,其他省份变成了大域或者都护府。两京十三省变成了一京十二域。行政区划调整兹事体大,个人的这些设想只是一个思路和方向,具体如何规划和实施还需要父皇和老先生们讨论决定。朱靖垣把自己的想法发往了大明京师。无论京师的衙门忙到什么程度,朱靖垣本人的消息的优先级始终都是最高的。这封报告没有任何迟疑,被转码出来之后就直接送到了大明皇帝朱简炎的面前。朱简炎看完之后沉思了许久,然后让人去召集自己的主要幕僚,也就是大学士们,以及几个最为重要和熟悉的尚书过来讨论。其实大明中央衙署内部,另外一项改革也已经越来越紧迫了。随着中央衙署的数量越来越多,皇帝自己也很难一下子叫上所有尚书的名字了。在原本的历史上,明清两代将近六百年间,中央衙署长期保持六部的格局,顶多是再加上其他几个重要机构,总数量通常就在十个左右。现在的大明皇帝要面对的同级官员数量已经超过了五十个。以至于在不是特别正式的场合,大明皇帝想要提前不公开的讨论某些事务,咨询某些事务的处理和应对方法的时候,再次开始习惯性的依赖于自己的大学士幕僚们了。外朝的尚书们能不能收到通知参加讨论,严重受到其在皇帝脑海中的印象是否深刻的影响。就比如说朱简炎出身鸿胪寺,现在的鸿胪寺卿沈复是他曾经的副手,本来鸿胪寺卿的主要任务是外交,但是在这种内部咨询讨论会议的时候,朱简炎通常都会叫他过来。此时,朱仲梁时代的工部尚书邹炳泰、兵部尚书刘权之、户部尚书王念孙都已经退休。礼部尚书黄钺,军机大臣戴衢亨都还在,但今年也已经年满六十岁了。其他的各部尚书也都已经撤换了一大半。曾经在大食国当过北墨布政使的卢荫溥,干满了一届布政使之后直接升任户部尚书了。虽然现在的户部尚书不管财政和税收了,只管民政和户籍,重要性相比传统的户部大幅度的下降。但毕竟也是保留了传统六部名号的部门,被高级官员视为荣誉地位更高的地方。而卢荫溥今年才刚满五十岁。现在朝堂上很多官员已经意识到,除了曾经跟过朱简炎自己的官员升职很快之外,曾经在朱靖垣的手下干活的官员升职也很快。主要是在朱靖垣首先干活也容易给朱简炎留下印象。所以新任户部尚书卢荫溥,也收到了这次的通知,一起到文渊阁参加会议了。在相关人员赶过来的过程中,朱简炎安排自己身边的文书,简单处理了一下朱靖垣的文件内容,将其中的主要建议打印出来几份。等到这些官员赶到,各自行礼之后,朱简炎让人把打印好的文档发了下去:“这是靖垣关于目前朝廷遇到的困难的看法和建议,诸位觉得如何?”跟朱简炎最熟悉的沈复最先开口了: ', ' 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