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
随着工业化程度越来越深,社会节奏越来越快,与文字相关的工作越来越多。单纯的事务性的文字使用范围越来越大,艺术性与文学性的文字使用范围比例越来越小。相应的对灵活的打印需求就会越来越大。汉字打字机其实现在也是存在的,那种东西和历史上出现过的舒式打字机类似。只是是一种简化的活字印刷机,都需要一个字、一个字的手动按下去。暂时基本没有多少人使用,大明的公文仍然是以抄写为主。朱靖垣要设计的当然不是这种打字机了。朱靖垣在实验室停了大半天,下午回到自己的房间,开始写自己的设计规划。汉字打字机在逻辑上跟字母打字机有很大不同,但是某些地方也是可以借鉴的。泰西的字母打字机,最初是不能切换大小写的。大型打字机上有总共有两组字母键,一组大写字母,一组是小写字母。轻便的小型设备上只能打一种字母。后来有人发明的切换装置,以及大写锁定装置,用同一个字母键打两种字母。实际上是在一个金属片上错开位置做了两个字母的花纹。汉字打字机可能全部的按键都得是切换键。也不能再用击锤敲击纸张印字。平面并排的击锤数量有限,注定不能打出至少几千个汉字来。汉字打字机结构必须是立体的。一个立体的机械式的数据库,至少要能够容纳数千个常用汉字。同时编制一套合理的查找方案,与按键联系起来。通过按键驱动机械数据库,或者用辅助的电力驱动,将所需的汉字筛选出来。把纸张反过来压在筛选出来的字模上。如此不断重复。制作这个东西的关键点在于两个。一个是容纳总数将近数千上完个的标准汉字的机械式汉字数据库。这个设计可以参考林语堂的设计。历史上,林语堂苦心孤诣的设计了出了颇为灵巧的汉字打字机。但是因为社会环境和成本以及制造难度等种种原因,最终没有流行开来。不过设计思路被美国人继承,在早期的电脑输出汉字的时候,采用了类似的设计。机械字库可以做成三层滚筒式结构。一个六边形大滚筒,每个边上是一个六边形中滚筒,每个中滚筒上又是六个小滚筒。每个小滚筒有八个面,每个面上有一排三十二个左右的汉字。不过操作方式大约要改一改,因为林语堂的机器按键太多了,结构按键六十四个,再加上八个选字的数字按键,总共七十二个。朱靖垣现在的设计,要考虑到后续的电子计算机时代,电脑键盘的通用布局的合理性。基本按键最好是能缩减一半,减少到三十二个左右,加上数字键不超过四十个为好。倒是不必再拘谨于三键出一字,可以放宽到四键出一字的标准。按第一个键,对应大滚筒旋转,找到指定的中滚筒。按第二个键,对应中滚筒旋转,找到指定的小滚筒。按第三个键,移动纸盘,对准小滚筒上的字所在位置。按第四个键,旋转小滚筒,把最后确定的字按下去。这样的组合可以容纳九千多个汉字。如果实际使用中不够用,可以把大滚筒和中滚筒面数也增加到八个。那样就有一万六千多个汉字了。第二个关键点,是排列和筛查找要用的字的方法。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讲,就是用机械结构做出一个“输入法”程序。为了降低重码率,这个输入法只能用形码,最好的参考方案就是五笔输入法。五笔输入法名为五笔,其实每个字最多敲四下键盘。其实最重要的原因,是朱靖垣对专门学过的五笔还有点印象,知道字根大概怎么编。对其他的形码输入法就基本没有了解过。五笔输入法这套东西的设计逻辑,朱靖垣脑子里面大概还是记得的。虽然不完全记得所有的字根和规则,但是朱靖垣也不需要自己亲自复原出来。自己有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帮手。自己只需要把逻辑和方向大致描述出来,让工部的工匠们能完成设备制作。让礼部的大师们整理规范汉字,做好字库的排列和筛选顺序,整理出字根表就行了。但即便是这个设计逻辑,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写完的。关键是,还要给这个打字机,再设计一个电驱动结构。让打字机可以做成人工敲击的,也可以做成通过输入信号自动敲击的。这又是一个复杂的机械工程。整个设备做出来,可能比机械钟表都要复杂。这东西早期的故障率和良品率肯定会濒临失控的,早期制作成本肯定也会非常高。历史上的林语堂的打字机,造出来总共花了十二万美元。这是间战期间美国工人二十到三十年的工资,能够买下两架P51野马战斗机了。结果在第一次公开展示的时候,当着潜在的投资公司的面出了故障。现场修了一个多小时才修好,结果也就没有人投资,最终根本没有机会上市销售。虽然林语堂可能把折腾打字机三十年的花销全算上了,但这个成本看起来仍然非常高。朱靖垣基本跳过了摸索过程,可以直接去尝试制作成品,总成本肯定会大幅度的降低。但是早期成本仍然可能会飙升到一辆汽车的级别。不过朱靖垣不在乎。朱靖垣与林语堂最大的区别,不是自己是个穿越者,而是自己有钱又有权。大明最富亲王,世界第二富,自己自掏腰包,都能把这个东西硬推到成熟。实际上,林语堂的展示失败后的当年,IBM就搞出了更加简化,更加粗糙,需要强行记忆所有汉字编码,但是故障率更低,勉强能用的汉字打字机。IBM专门找了一个团队,在美利坚全国到处宣传。林语堂用了几十年搞出来的那个打字机,虽然更加精巧但是却频繁出故障,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得到投资了。但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在朱靖垣身上。第249章 直接上电子管吧接下来的一段时间,朱靖垣有时间就在房间里面写设计方案,画简单设计图。虽然可以发传真了,但是设计图还是尽可能的少,尽可能一次单张发完。尽可能的多用文字来描述。这么折腾了将近十天,朱靖垣觉得自己基本讲清楚这个打字机的方案了。就余暮雪帮自己检查一下,然后送去给电报室,发往京师工部。大学毕业的高材生,给自己当文书当然是绰绰有余的。朱靖垣继续写机械式计算机的设计方案。机械式计算机早就已经有了,但朱靖垣准备搞个更加成熟的。甚至准备尝试使用二进制,使用灯泡开关表示结果。然而,机械式计算机的结构本身就极端复杂,大型计算式计算机又极端的沉重。如果要搞成二进制,也许会让结构简单一点,但是却会让它更加沉重。如果还要实现可编程,有足够的计算能力……输入设备、存储器、运算器、控制器、输出设备……在抓了十几天的头发之后,朱靖垣封存了自己的二进制机械式可编程计算机方案。不要机械式了,直接上电子管的!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,并不是战后才完成的埃尼阿克(ENIAC)。其实在三十年代就有人设计,在四十年代初就已经有人搞出来了小型的。但这仍然不是个很轻松的工作……朱静把电子管计算机设计图画好之前,忽然收到了京师工部发来的消息。关于打字机的设计的建议的请示。朱靖垣放下手中的工作,拿起余暮雪送来的电报仔细看了一下。首先是惯例的对于自己的设计思路的强烈赞叹。朱靖垣知道他们多半是真心的,因为自己的设计毕竟都是抄了跨时代的经验。 ', ' 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