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
朱靖垣轻轻点头:“这是转缸结构天生的问题,没办法彻底根除的。“就是过于追求极端的简约设计,也就导致了相对应的无解缺陷。“所以我那个新式星型发动机,就是相对折中的设计了。”朱靖垣嘴里说着话,来到了一架飞机前面。这架飞机的结构,跟之前的那些飞机截然不同,它只有一个翅膀,是一架单翼飞机。飞机抛弃了以前的木质结构,完全使用了钢材和铝材制作。整体形态同样是按照朱靖垣的设计制作出来的。差不多是二战末期德国的FW-190D和英国的海怒式战斗机的形态。朱靖垣瞅了瞅飞机前面的发动机里面的汽缸数量:“这飞机用的是风冷九缸的发动机,功率最大做到多少了?速度和航程呢?”郑复光马上颇为感慨的说:“这一台的额定功率是四百马力,六百马力的也正在研发之中。“巡航速度三百公里每小时,最大航程六百公里,作战半径能有两百公里。“按照都督府的说法,已经具有很强的实战意义了,军用款式已经开始批量生产了。“最关键的东西还是发动机,没有发动机这一切都无法实现。“殿下设计这种这种发动机,装在飞机上可谓巧妙到了极点,而且拥有极好的拓展性。“以后发动机功率的提升,就是纯粹的工艺升级和气缸数量的堆砌了。“未来的功率提升到八百马力,甚至一千马力也只是时间问题了。“到时候飞机的速度,可能会提升到四百甚至五百公里每小时。”朱靖垣设计的新式星型发动机,也就是二战时代的舰载机的主力发动机。相比之前一战时代的转缸发动机,它的外形看上去变化不大,仍然是一圈汽缸环列周围。内在的最大改动,是汽缸自己不再旋转了,让中间的主轴去转圈。它的缺点也非常的明显,必须设计专门的冷却方式了。但是飞机发动机前面就是螺旋桨啊,螺旋桨吹风就能给发动机冷却。所以用在飞机上的话,便捷性与转缸发动机相差不大,同样自带风冷。优点也非常明显,供油、加压、排气结构,全都是固定了,方便制作和维护。发动机主轴直接连螺旋桨,不需要任何减速和传动结构。最关键的优点,是整体固定的星型发动机可以做的更大,汽缸的数量可以更多。汽缸可以五个、七个、九个,甚至可以变成两排十八个汽缸,甚至四排二十八个。后续技术成熟了,可以加装涡轮增压结构。朱靖垣想着上辈子听说过的发动机,笑呵呵的点头:“还是保守了,一千马力只是起步,两千马力才算成熟,极限应该做到三千马力以上。”郑复光和一帮工匠,本来都是喜滋滋的,甚至还挺骄傲的。发动机功率在去年一年时间内,直接从六十多马力增长到四百马力,提升了整整六倍。关键是飞机性能,也有了天翻地覆的提升。朱靖垣现在却提醒他们,在四百马力的基础上,至少再提升五倍甚至是八倍。这直接就有点惊吓了。郑复光颇为激动和错愕的追问:“殿下……两千到三千马力?真的能够做到这么高?”朱靖垣微笑着点头说:“是的,不过它也有极限,类似于转缸发动机的极限。“重量越来越大,机械结构复杂,维护越来越困难。“到了那个时候,就要有新类型的发动机取代它们了。“另一种类型的,结构更加简单,功率密度更高的发动机……”也就是喷气式发动机。第204章 让大明家庭都能用上汽车朱靖垣跟自己公司员工们聊着天,顺着飞机旁边的梯子了上去,看了一眼驾驶舱里面。铝合金的座椅,款式简单复古的仪表盘,以及成排的按钮和操作杆。看上去跟自己印象中的战争年代的飞机相差不大了。在驾驶舱里面坐了一下,发现了驾驶舱内的无线电设备。朱靖垣吃了一惊的同时,马上意识到了问题,再次站起来看向下方:“这飞机的平均造价是多少?”郑复光愣了一下,没想到朱靖垣忽然问这个。在郑复光的心目中,朱靖垣是一直非常慷慨的,没想到他也会在意钱。“最初的十几架验证机,根据类型和装载的武器设备不同,平均价格在五万到六万银钞。“定型后都督府一次订购了三百架,平均单价放到了到四万银钞左右。“大明航空,皇家飞行机器,工部工厂生产的飞机类型和用途不同,价格也略有差异。”朱靖垣从驾驶舱出来,稍微盘算了一下价格。一艘四万吨战列舰的造价,能够换一千两百五十架这种飞机。“我们大食国先要一百二十八架飞机吧,不过不会一次付款,也不用一次送货。“以后每次来送物资,拉原油的时候,捎过来十六架就行了。”一直跟在旁边的春香连忙现场把朱靖垣的要求记下来。朱靖垣说着绕路去了旁边另一家飞机旁边。这是一架小型运输机,总体形态也是朱靖垣设计的。参考的原型机,是被军迷戏称为空中拖拉机的运五/安二运输机。不过机体比运五要紧凑小巧一些,因为发动机短期内达不到运五的水平。郑复光也跟着过来,给朱靖垣说了这飞机最终的基本情况:“这架运输机,使用了跟战斗机、攻击机相同的发动机。“但是机体更大,巡航速度降低到了一百八十公里每小时。“由于能够装载更多燃油,最大航程提升到了八百公里。“最多能够运输一吨重的物资,最多十六个人。“运输机的武器和设备虽然更少,但是用了和战斗机相同的发动机,体型也比战斗机更大一圈,所以整体价格并不低。“量产机型也需要四万银钞。”朱靖垣听罢轻轻点头:“还行,这运输机,大食国总共要十六架,分成四次送过来吧。”春香跟着记录要求,朱靖垣以及来到了汽车旁边。这两汽车同样是朱靖垣的设计。去年朱靖垣离开大明京师的时候,为了防止工部和自己公司的工匠闲着,就给他们留了大量的设计任务。自己给出概括性的图纸,以及关键性的重点注意事项,让他们完成细节设计和测试生产。朱靖垣设计的这辆汽车,外形就不再是传统的轿子模式了。那种乘坐空间高度突出,外部结构花样比较复杂的造型,不利于跑出更高的速度。其实,随着测试和使用反馈不断增多,或者是有时间了去风洞里面试一下,大明的工匠自己也肯定会发现的。就算是朱靖垣没有专门要求,工匠们的后续的设计风格也会改变的。历史上,这个过程持续了一百多年。什么形状能让汽车跑的稳,不会颠簸和摇晃或者漂移,需要不断的尝试和摸索。同时,所有的设想和摸索的完成,也需要生产技术和工艺提供的基础。相比审美需求变化的影响,实际性能需求和安全需求造成的影响更加明显和直观。朱靖垣可以一口气拿出最后的成果。只是受限于当前的技术水平,不可能直接做出新世纪的汽车外形。在这个近似纯手工时代,多曲面外形制造是工人的噩梦。只能使用当前的成熟工艺,做到空气动力效果上尽可能的接近。与此同时,发动机功率密度也比较低,如果要获得足够大的功率,发动机模块那尺寸也肯定比新世纪的大很多。朱靖垣最终设计制作出来的汽车,有点像是“硬朗”化的运动型实用性汽车(SUV)。朱靖垣拉开车门坐上后座,首先抽了抽自己设计的安全带。在这之前,汽车上几乎没有任何安全措施,也没有人敢开太快。朱靖垣试了试安全带效果,欣赏了内饰和设计,这方面的风格倒是没怎么变,还是大明传统风格。所有功能按钮标的都是汉字。 ', ' 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