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
稍微勉励几句,让他保持当前模式经营,不着痕迹的推动泰西男性审美往幼瘦弱的方向走。可以找几个外形漂亮但是瘦弱德小男孩,穿着那种服装在服装店内外展示给泰西贵族看。如果他们有抵触心理,就给他们讲“魏晋风流”,这风格也是大明神州有过的风格。朱靖垣给楚玉强的电报写的理所当然,因为那都是“正儿八经”的严肃事情。写完之后再起拿起夏尔王子的信,朱靖垣就陷入了迷茫。这封信最好还是回应一下,因为以后还要夏尔王子配合宣传。但是,这种信应该怎么回应?朱靖垣纠结了好一会儿,最终还是把王府典簿叫了过来。王府典簿不是管记账的,是专门给亲王、郡王们写奏章、题本的,欢聚说话就是写报告的文书。回信这种活儿本来就该给他干。不过朱靖垣在旁边看着,现场做出了比较直接的指示。回信的内容表面上要非常的亲近,表示自己愿意跟夏尔王子建立真诚的纯粹友谊。然后暗示自己设计的那些裙装,本来是适合相对纤瘦的成年人,以及少年儿童体型的。不适合年龄大的,或者肥胖、粗壮的人。最适合给中小学当校服,但因为本身是泰西风格,不能在大明的学校里推广。夏尔王子可以在泰西的贵族学校试试。这当然是在胡扯。最好夏尔王子信了,在法国贵族中小学推行类似的服装当男生校服,毒害法国的整个下一代。同时,朱靖垣为了给这种建议找证据,还向夏尔王子宣传和灌输减肥思想。首先提醒,肥胖状态是不健康的,吃肉太多也是不健康的。按照大明太医院的百余年来的持续研究,认为是相对瘦弱的体型,少吃肉的人才能长寿。节食、素食减肥能够养生。大明世祖皇帝陛下活到了九十多岁高龄,就是因为终身都保持着相对较瘦的体型。而且非常喜欢吃瓜果蔬菜,对肉类非常克制。朱慈烺确实不胖,留下的画像都比较瘦,而且记录显示的确吃肉不多,这都能找到证据。实际的原因朱靖垣大概能猜到。朱慈烺作为穿越者,肯定知道在那个时代三高基本就是绝症,严重起来就根本没得治。朱慈烺为了能够活的长,一辈子都不敢大鱼大肉,而且每日都做军事训练。其实军事训练才是朱慈烺长寿的关键原因。但朱靖垣把军事训练替换成减肥,把少吃肉换成完全吃素,完全不提训练方面的事情,只是说朱慈烺也比较瘦,也喜欢吃素。然后建议本来就不胖的夏尔王子减肥,通过节食、吃素来减肥。争取把体重压到五十公斤左右,那样穿上自己设计的服装会更有气质。除此之外,就是闲聊一些自己大食国的日常事务,尽可能的多凑一些字数,显得自己对他足够的重视。最起码不能比他写给自己的少。但是不能有任何涉及到大明和大食地方的军政事务的情报。王府典簿干这个市专业的,很快就写了这个差不多。最后交给朱靖垣抄写一遍,这封回信就算是完成了。第176章 和谈代表团回京大明泰平三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,大明京师顺天府。大明和谈代表团抵达京师。“他们取得了战场上没有取得的胜利,他们此次归来就是凯旋。”按照老皇帝朱仲梁的批示,礼部组织了一场最高级别的欢迎仪式,宛如迎接得胜还朝的部队的仪式。代表团在天津上岸后,转乘专用列车进入京师。但是没有和离开的时候一样,直接乘坐火车进入旧城,而是在新城南站就下了车。所有的代表在新城南部的驿站修整了两天。然后乘坐礼部准备的敞篷汽车,列队穿过整个新城的主干道。这其实是整个礼仪的重点阶段。新城的百姓在街道两边夹道欢迎。代表团取得的成就,早就通过各种报纸在民间传播开了。他们取得的这些成就,对现在的生活的影响,也都已经被仔细的分析传播开了。没有尽头的订单,越来越高的工资,更多的移民闯荡空间,还有皇庄再次开始招募移民。都与这次谈判有着直接的关联。和谈之前开放的那些行业,更是被谈判拿到的广阔土地,广阔的市场直接催熟喂饱了。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身价已经翻了几倍。现在才想起来入场的后来者也已经开始赚钱。没有人不感激,没有人不欢迎,整个仪式不用专门找人招呼,不需要烘托氛围。道路两边,街边的窗户里,房顶上,到处都是围观,欢呼的人群。整个新城的氛围热烈到了极点。宗室的成员们、朝堂的官员们、以及回来的代表们自己,也都是非常的激动。和谈最开始的时候,大家本来都以为,这可能是大明第一次没有胜利的和约,甚至可能要割地。以至于每人敢提和谈,没有人愿意主持和谈。结果让朱靖垣这个少年皇孙来说话,来担任了和谈的全权代表。本来以为这个皇孙是去背锅的,以至于老皇帝破例直接封了个亲王,大家都没有什么意见。以至于朱靖垣要求大明配合谈判做改革,所有官员和宗室也都接受了。结果到了最后,这少年皇孙他谈出来了一个大获全胜。改革的所有项目,也因为谈判的顺利,而变得异常的顺利。现在整个大明都是烈火烹油状态。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启。和谈代表团的车队,在道路两旁此起彼伏的欢呼中,穿过了整个京师新城,从永定门驶入了旧城。然后直接拐进了天坛。官方的仪式直接在天坛进行,实际上就是一次专门的祭天仪式。因为皇帝和礼部认为,代表团的功劳需要告诉上天。具体的大明和皇帝在这次和谈的功绩,在泰山封禅的时候就已经告诉了上天了。现在是专门给代表团表功。但是所有人都非常的激动,自己这次的功劳都可以专门祭天,专门告诉上天知晓了。当繁琐的仪式结束之后,老皇帝带着文武百官返回紫禁城,进入奉天殿。老皇帝在上位就坐,百官在两侧就坐。老皇帝命内阁大学士出来宣旨。刚从海外回来的代表团成员以为要给他们封赏。结果老皇帝宣布的是禅位诏书。命皇二子朱简炎即刻即皇帝位,朱仲梁自己按照惯例晋位为太上皇帝。刚刚回来的臣子们有点惊愕,但是留在京师的文武百官却都早就有预料了。自从朱简炎替代朱简烽担任吏部尚书,所有人都明白老皇帝要更换继承人了。然后老皇帝直接管的事情也越来越少了,这说明这次更换之后就要彻底放权交接了。特别是封禅大典回来之后,老皇帝就彻底不管事了。同时马上就年底了,和谈代表团返回的时间节点,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宣布退位的时间点。这样在年前最后一个月做好准备,在元日举行新皇帝的登基大典,在新年第一天正式改元。这是世祖皇帝时代形成的惯例。朱简炎首先去后殿更换皇帝袍服,出来之后向老皇帝朱仲梁行大礼,在老皇帝的面前继位。然后新皇帝朱简炎接受文武百官朝拜,朱仲梁则步履轻快的退场返回了后宫。朱简炎带着所有官员,躬身恭送朱仲梁离开大殿,正式坐上了朱仲梁原来的位置。今天这个简单的仪式,并不是正式的登基大典。现在只是皇帝权力的直接交接,在前任皇帝的监督和指示下,新皇帝开始署理皇帝职责。在元日的登基大典完成后,新皇帝的时代才算是正式开始。朱简炎坐在曾经无数次仰望的地方,居高临下的看着左右两侧的官员们,心情澎湃而又忐忑。自家人知道自家事,自己这个皇位绝大部分都是自己的那个宝贝儿子给挣来的…… ', ' 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