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
“那河套方向呢?”
“依旧是安汉公,他在河套统兵,冒顿就不敢等闲视之!”
“那西线呢?让你阿父来?”
灌阿摇头,“不行,这几年下来,我阿父锐气不复,年岁也不行了。还是让代王来,最合适不过!”
“代王?他可都是在东边啊!”
灌阿一笑,“无妨,代王这人,天生神将,锐气正盛,他在哪个方向,都能打赢!而且他这人运气也好,没准就能生擒冒顿!”
听完这个部署,张不疑认真思忖了一阵子,也觉得没有更改的必要……只是这一战,也要耗尽大汉多年的积累,如果不胜,那也是伤筋动骨,甚至会动摇天子威仪。
“你我二人,身为天子辅弼,此一战,就算无功,也要助陛下成就大业,断然不可以疏忽!”张不疑认真说道。
灌阿怔住,“无功?无功你还怎么封爵?”
张不疑嘿嘿一笑,“你个大傻子……陛下能消灭冒顿,还用得着受制于高皇帝的誓言吗?”
灌阿一阵错愕……张不疑这个家伙,还真是个天生的佞臣!
连吕后的话都能忽略。
在这个大汉朝,能进入决策圈子的人不多……哪怕贵为三公,也未必就能说了算。
张不疑回京之后,接任了御史中丞,这不算什么,只是官复原职而已。
但刘盈给他加了个尚书令,让他总领尚书台政务。
这一下子,就把张不疑变成了天子近臣。
除了负责内外通传之外,还可以单独向皇帝提议进言。
与此同时,刘盈还把当年就设立的三馆交给了张不疑。
昭文馆、国史馆、集贤馆。
三馆汇聚天下英才,方方面面,全都有所涉猎。
张不疑执掌尚书台,统领三馆,几乎一下子就成了炙手可热的权臣。
相比之下,灌阿是署理太尉府事,名义上的太尉还是周勃,但是刘盈给了灌阿另一个头衔,入内朝,参赞军务。
这还是大汉朝第一次出现内朝这两个字。
三公六官九卿……这些传统官职,自然就是外朝的。
内朝官职,包括几位平章军国重事,尚书台诸臣,以及天子指定的若干近臣……
眼下内朝诸臣,也就是韩信、张良、张不疑、夏侯灶、吕台、灌阿,这寥寥几人。
扣去前面两个老的,剩下都是当初刘盈身边的卧龙凤雏……这些小崽子终于长大,能够独当一面了。
在这一群人里,张不疑资历不错,年纪也大,但可惜的是人缘太差,其余人也不拥护他……所以很明白讲。
灌阿担负军务,是内朝当中最特殊的一个,也是真正掌权的。
他最早拟定对匈奴的作战方略,这一次也是由他负责筹谋……刘盈帅军北上燕地,丞相夏侯婴亲自陪伴。
陈平也随军前往。
同时还有五万禁军精锐,三千羌骑。
这一支军团配属四平八稳,骑步并重,老将新人,全都在列。
如此四平八稳,不求有功但求无过。
丞相离京之后,政事堂交给副相张苍负责。
由张不疑和张苍联手,操持政务。
同时升任从岭南调回来的刘敬为御史大夫。
灌阿继续统领戎政,坐镇关中。
如此一来,几乎关中所有的人,全都换成了刘盈的亲信。
不是不信任老臣,而是这些人和刘盈步调一致,配合默契,在这种决战关头,不会出差错。
……
“竖子,乃公这一次御驾亲征,怕是要你监国摄政了。”
刘盈手边放着内朝拟定的方略,对刘恭说道。
刘恭半点不意外,“阿父放心,遇到了什么难事,我会请教大母的!”
刘盈一瞪眼,“为什么不给乃公写信?”
刘恭咧嘴笑道:“还是大母可靠,而且大母过问了,也就没事了,用不着写信!”
“逆子!”
刘盈破口大骂,“当年你大父出征的时候,我可是天天都给你大父写信的。”
刘恭眨了眨眼,笑道:“可您也没听大父的话啊!”
刘盈气得挥起巴掌,“你这个竖子,别的没学会,倒是学会忤逆了!”
刘恭笑嘻嘻道:“多谢阿父夸奖。”
“我夸奖你什么?”
“阿父夸我得到了您的真传啊!”
刘盈气得无语,只能摆了摆手,让他滚蛋。
没事生儿子干什么,净给自己惹气!
刘盈深吸口气,甩了甩头,又重新审视这一场决战。
都说天子一言九鼎,是真正说了算的。
可实际上他能做主的事情真的不多……该怎么打仗,如何提兵调将,都要听身边近臣的。 ', ' 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