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
曹参一个人郁闷着,而在另一边,曹妃已经去找了窦贞,大包大揽,新的历书需要多少钱,她都包了!
这下子窦贞也高兴起来了,“行,我去跟陛下商议商议,就把这事定下来。”
……
刘盈听说之后,竟也是大喜过望。
“好啊,太好了!”刘盈笑道:“趁着这一次颁行新的历法,我还要干一件大事,很大很大的事情!”
窦贞表示不解。
刘盈笑道:“我打算改变纪年方式。”
“那要怎么办?”
刘盈笑道:“你看啊,现在的纪年,用的还是汉帝纪年,从阿父开始算,如今已经是汉十八年……阿父当了十六年汉王汉帝,轮到我这里也有快两年了,天子都变了,在纪年上面,还是没什么变化……如果一直这么下去,要延续到汉一千年吗?”
窦贞怔了怔,才问道:“大周才八百年,陛下觉得大汉能比大周的国祚还长?”
刘盈皱眉头道:“不是这个意思……要有所区别……你看如果用谥号或者庙号纪年,那要皇帝死了才知道。如果只是称汉帝多少年,又没法区分哪个皇帝。所以需要有一种能在平时通用的,让臣民百姓可以称呼的。就……就跟一个人一样,小时候取个小名,大点之后,有个正式名字,再大一些,行冠礼之后,就要有字。这样称呼起来才方便,也省得冒犯天子。”
窦贞认真想了想,“好像是这个道理,只是不知道陛下打算怎么办?”
“朕想着取个年号……既能纪年,也方便百姓。”刘盈沉吟道:“就是一时想不起用什么好。”
“那陛下要几个字的?”
“两个就行。”
还真别说,窦贞还认真思忖起来,过了好半天,她笑道:“这个容易啊……陛下首建年号,和过去大不相同,一元复始,就叫建元最好!”
“建元?不需要更吉利一点?”刘盈迟疑道。
窦贞笑了,“您是第一个,这就够吉利了,用不着麻烦。”
刘盈思忖了一下,貌似也对,不必这么麻烦。
“那就叫建元!对了,你的历法呢?”
“自然是跟陛下一样,叫建元历呗!”
刘盈顿时大喜,这部历法是要流传后世的,那自己这个年号也会被后世不断提起。
“妙哉!这就叫夫唱妇随!”
第三百一十三章 皇帝的小妙招
刘盈敲定了年号,历法也差不多了,就准备着明年正式颁行。
南越国世子赵始,终于得到了机会,能面见刘盈。
“外臣拜见陛下!”
刘盈看了看这位同行,他也是南越国太子,只是这小子虽然身材高大,但眼圈发黑,说话中气不足。
身上穿着厚厚的皮衣,却微微颤抖,明显不太适应北方的气候。
据说赵佗那老家伙身体极好,瞧这竖子的德行,能不能活过他爹还不好说。
“平身吧!”
刘盈让他站起来,而后问道:“你来长安也有些时日了,朕这边一直忙碌,也没抽出时间见你。你有什么事情,只管说吧。”
赵始躬身道:“陛下,外臣此来,一是代替阿父,向陛下进贡,主要是送些岭南的土产,孝敬陛下。其二,臣斗胆恳请陛下,能体恤百姓,勿要……勿要放纵匪盗,进入岭南。”
刘盈眉头一动,盯了他一眼,赵始连忙低下头。
过了片刻,刘盈才道:“还有吗?”
“有……外臣想清陛下赐下历书,岭南百姓,耕田种地,悉数仰赖历法。过去的颛顼历已经不准,需要换成新的,还请陛下垂怜!”
说着,赵始竟然深深一躬,十分谦卑恭顺。
很显然,这个历书才是他最想要的东西。
刘盈沉吟了好一会儿,才微微一笑,“赵始,你知晓历书的紧要吗?”
赵始连忙点头,“回陛下的话,耕田种地,最重农时,差了一天半天,就会有很大影响,若是差了三五天,只怕绝收都可能。岭南虽然天气炎热,雨水丰沛,却也是大意不得,等闲之下,一季粮食绝收,就要饿死百姓无数。陛下仁慈,恩泽四海,还望能可怜岭南生灵,赐下历书!”
赵始倒是一点没有撒谎。
农耕文明可不是把种子撒下去就行了,真正紧要的是时令二字!
秦汉的地方官,最重要的一项使命,就是督促百姓,莫误农时。
到了该干什么的时候,地方官要敲锣打鼓,去通知百姓,半点不能出错。
而这些地方官仰赖的,就是历书,就是二十四节气!
这套东西,才是农耕文明的核心。
赵佗为什么愿意来进贡,除了畏惧大汉强悍,就是想索要历书。 ', ' 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