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
刘盈一笑,“师父,曹相这人不说假话,但他也从来不会把真话说全了。我这回推行五铢钱,就是要把全国的货币统一,这样一来,不管是收税,还是商贾往来,都能减少许多盘剥,不至于残民害商……至于废掉实封,其实是要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市场。”
“秦国重农抑商,只是以耕战立国。我大汉承袭秦制,在商贾这块,也是很薄弱的。我急于让夏侯灶、陈买他们当地方官,并非只是整人,而是他们在太学确实学过这些东西,历练一段时间,正好能推动商贸繁荣发展。”
“师父,你或许会觉得我有些急了……可不急不行啊,月氏王拿下了,河西走廊打通了……咱们的东西就要输送过去。卖什么呢?丝绸、瓷器、茶叶,还有铁器……那些蛮夷趋之若鹜,有多少要多少!眼下关中人口最多,土地虽然勉强,却也不能都拿来种桑养蚕吧?关中的粮食还要保留,蜀中也是,这两个大粮仓不能废了,毕竟这是朝廷手里捏着的。我给蜀王的旨意,就是让他想办法教导西南夷养蚕缫丝,纺织蜀锦,输送京城。”
“所以要想真正休养生息,恢复民力,就要打通商路,让吴地、楚地、淮南、临江、长沙……这些物产丰饶的地方,能提供更多的丝绸、瓷器,好拿去货与蛮夷,换来大汉急需的金银钱财。有了钱财,百姓日子富庶了,才能放心大胆生育,再有十年二十年,我大汉就能彻底恢复过来,那时候的人口过两三千万,物阜民丰,安居乐业,仓库堆满粮食,人人鼓腹讴歌……那才算得上大汉盛世!”
刘盈滔滔不断,兴奋地讲着。
韩信只是默默听着,渐渐的,他不停点头,“陛下深谋远虑,臣五体投地!”
刘盈一笑,“谈不上,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主意,太学那么多人,包括计相张苍在内,他们日夜钻研,四处派人考察,就是为了寻找一个强国之策。该如何兴利除弊,兴旺国家。种种方略,在朕的手边,不计其数,这还只是九牛一毛罢了。”
韩信心中震撼,不由得说道:“既然陛下有了成算,臣没有别的说的,只有拼尽全力,为陛下保驾护航!谁敢阻挠陛下的国策,臣必定亲自讨伐!”
刘盈含笑,“师父。有你在,我就安心了。只是这么一味强压,也不是道理。更何况接下来朝廷鼓励商贾,还有太多的利益可以分配。我也不能当真刻薄寡恩,师父请看。”
刘盈说着,就拿出一摞子文书。
“这个不是我写的,而是敦煌侯吕释之拟定的,里面包括西域那边急需的种种货物。每一样都是泼天富贵,我也不知道能不能让他们满意……烦劳师父替我把曹相他们请过来吧!”
韩信一怔,连忙答应。
片刻之后,曹参为首,鱼贯而入。
刘盈一笑,“曹相,当初朕曾经在营门口,管你们借钱养士……这么多年了,朕也该还钱了。”
曹参一怔,没来及说话,刘盈就笑道:“曹相,你愿意做个邸店吗?就是招待往来商贾,撮合买卖,从中抽成。”
第三百零六章 陛下给的太多了
曹参本能是抗拒的,他堂堂大功臣,一万零六百户的超级彻侯,让他给商人办事,挣拿点可怜兮兮的抽成。
瞧不起谁啊?
我张张嘴,谁敢不给我?
不过话到了嘴边,曹参还是问了一句,“陛下,抽成很多?”
“这个朕就不知道了,要看你们的本事,不过每年货物往来,几百万金还是有的。”
“什么?”曹参惊呼出来,“竟有这么多?”
刘盈一笑,“也算不上多……这么大的国家,商货往来,国内国外,一旦运作起来,那就不可限量。说金山银山,都是客气的。什么陶朱公,根本不值一提!”
曹参努力咽了口吐沫,询问道:“陛下,能不能说的明白点?”
刘盈一笑,随手拿了份公文递给曹参,同时给他讲解起来。
“春秋战国以来,各地割据,彼此攻伐。虽然也有跨国贸易,但规模还是太小了。秦国虽然短暂统一,修了直道,统一度量衡,也铸造了秦半两。但毕竟时间太短,还没有来得及消除几百年的积弊……严格来说,我大汉立国之后,是向后倒退半步的。”
曹参翻了翻眼皮,有心反驳,却也不得不承认,老流氓属实是向后退了半步,变成了郡国并行,同时还大量分封彻侯。
可话又说回来,不退这半步,天下只怕就要回到战国时候了。
“我们现在就要往前再走一步,彻底超过大秦。”刘盈热情洋溢道:“商贾虽然不事生产,看起来不如农夫重要。可是这个往来搬运,互通有无,就十分重要。譬如说,茶叶在南方,就是山上长的树叶子,用来当柴烧,都嫌不好烧。可经过炒制,运到京师,就比粮食还要贵,如果卖给蛮夷,就是金子的价钱!” ', ' 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