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
韩信点了点头,他稍微沉吟,就说道:“太子,你切记,如果匈奴犯边,万不可纠集数十万兵马,更不能存有一战而定的心思,如此一来,必败无疑!”
刘盈毫不犹豫点头,“我记住了,师父放心,只是阿父听不听你的,我就不知道了。”
“必须要让陛下听,不然大汉有倾覆的危险!”
刘盈悚然心惊,“真的这么严重?匈奴竟然如此厉害?”
韩信摇头,“不是匈奴厉害,而是我们自己承担不起。”
“师父能细说吗?”
韩信点头,“我此番巡边,只带了几百人,每天前行,消耗的粮食极多,若是几十万人一起北上,只怕穷尽大汉的国库,也支撑不住。”
“师父的意思是军需后勤的压力太大?有萧丞相一般的贤臣运粮也不行吗?”
韩信摇头,“这也是我最想告诉太子和陛下的,不行!”
刘盈彻底迷糊了……韩信领兵,萧何运粮,再加上张良用智……这三位组合起来,能把项羽打爆。
匈奴很厉害不假,但总不会比西楚霸王还强吧?
韩信道:“太子,你是不是以为我在危言耸听?”
刘盈摇头,“没有,弟子只是想不明白。”
韩信感叹道:“我离京之前,也想不明白,到了北方,沿着长城,走了好些日子,还深入草原,亲自探查,渐渐的,有了些眉目……汉楚相争,动辄几十万兵马,围绕着城池你死我活,有前方,有后路,有人冲锋陷阵,有人押粮运草,分工明确。可是到了草原之上,面对匈奴骑兵,情况就完全不同了。”
“他们居无定所,没有城池村镇,随身携带马匹牛羊,饿了吃肉,渴了有奶。以往在中原管用的战法,都不顶用。”
“这么可怕?”刘盈道:“师父,您一定有办法应付,对不对?要是没有办法,您就不会说了!”
韩信轻笑,“太子说得对,不过这个办法我也是苦思冥想许久才有的心得。”
韩信告诉刘盈,由秦到汉,匈奴发生了显著变化。
原本匈奴不过是一堆散落的部族,虽然也会南下袭扰,但组织程度还不高。
因此才有蒙恬北击匈奴,修筑长城。
统一的中原,给匈奴造成了巨大的压力。
一条完整的长城横亘在他们面前。
数十万秦国精兵,枕戈待旦。
南下的匈奴骑兵再也抢不到什么,反而还屡遭痛击,损失惨重。
而就在这个时候,冒顿单于崛起,东征西讨,统一草原,建立起庞大的匈奴国家,手上有三十万控弦之士。
刘盈摸出了小本本,认真写下一段话:中原一统,草原亦要统一,不统一则难以为继。故此中原和草原之间,并非此消彼长,而是同升同落,遇强则强!
韩信看着刘盈的总结,微微一笑,“太子,你明白了我说的意思了吗?”
“明白了!”
刘盈用力点头,此时张良和萧何也在。
刘盈把他们请了过来,大汉三贤都在。
深吸口气,刘盈才道:“如今匈奴大势已成,指望一战而定,是痴人说梦。我们如果派遣几十万大军,动员民夫脱产,全力以赴,压向北方……不出数月,必定会粮食不济,民夫也会纷纷逃跑。匈奴只要不断后退,不让我们抓到他们的主力即可。等到我们师老兵疲,饥寒交迫,匈奴断然出击,必能大胜!”
张良听完,吸了口冷气,不由得问萧何,“丞相,当真如此?”
萧何认真想了想,“向边疆运粮,不同荥阳对峙……纵然倾尽国力,也是难以长久。”
张良道:“那这么一说,要赢匈奴,还是很难了?”
韩信笑道:“子房先生,你只想到了兵马越多,力量越大。却没有想过,只用少量精兵,对付匈奴吗?”
张良一怔,人多都不行,人少能行吗?
韩信一笑,“子房先生学究天人,但到底不通军略啊!匈奴逐水草迁徙,虽说从生下来就会骑马,但他们没法一心一意,刻苦操练。所用铠甲兵器,也远不如中原精良。所以我们只要挑选出一些精锐,或是三万人,或是五万人。沿着长城布防,让这些人马择机突袭匈奴,主动出击。也不需要太多,每队三五百人即可,避实击虚,几年下来,匈奴必定承受不住,唯有逃遁!”
听着这番话,萧何先是一喜,“太尉,如果只是供应几万人的军需粮草,我还有办法应付,绝不会亏待将士。”
韩信笑道:“丞相,你还没听出来,我所讲的关键吗?”
萧何微微迟疑。
刘盈却是说道:“师父讲几年时间,是不是这个?” ', ' 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