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
刘盈将书给了刘如意。
刘如意在自己的衣襟上蹭了两下,蹭去了油脂,这才双手接过。
“谢谢二哥。”
没等刘盈说话,刘如意一转身,就把书送到了张辟疆的面前。
“给你!”
刚刚还委屈巴巴,几乎要哭了的张辟疆,一下子破涕为笑,眼睛冒光,连忙接过来,冲着刘如意一个劲儿道谢。
此时将一切都看在眼里的张良,终于忍不住笑道:“太子,你也有失算的时候!”
刘盈笑道:“如意,书你能送人,别的东西你也能送吗?”
刘如意歪着头,表示不解。
刘盈道:“譬如王位,我打算让阿父封你韩王。”
“那,那我让张辟疆当韩王相!”刘如意脱口而出。
“韩王相?韩王相!”刘盈突然哈哈大笑,一扭头,“师父,我看这个安排很好,就这么说定了!”
张良微微一怔,兜兜转转,张氏一脉,还要再出一个韩王相?
太子真的打算册封刘如意为韩王?
张良突然有点拿不准了,这些小儿辈到底在想什么呢?
刘盈笑道:“师父,其实真没有那么复杂,等阿父入关之后,洛阳就空了出来,此地乃是天下财富汇集之所。不能交给外人。如意是我弟弟,封他韩王,坐镇洛阳,我们兄弟同心,中原重地自然掌握在手里。我怕宵小之徒胡乱挑唆,就安排师弟在他身边……或是十年,或是二十年,总有他们大展身手的时候。”
张良眼神闪烁,思量再三,终于点头,“果然,你们年轻人有自己的心思,为师也就不用操心了。”
三日之后,洛阳南宫。
刘邦再一次大会群臣,刘盈作为储君,旁边列席,张良也来了。
只是他们都不是今天的主角。
就在昨天,娄敬上书,谏言迁都关中。
消息传出,群臣哗然。
“陛下,臣本降将,本不该置喙此事,竟然陛下询问,臣斗胆言之……大周都洛阳,有八百年天下,秦国都关中,二世而亡。欲求大汉长盛不衰,非都洛阳不可!”
季布率先站出来,亮明观点。
很快就有几位彻侯站出来,全都支持季布。
刘邦的老脸很难看。
耐着性子,听他们说完,把手一挥。
“你们的意思,朕知道了。”刘邦看向娄敬,“你有什么高见?”
娄敬从容道:“陛下,诸臣以周秦之事来论,是不通史册的缘故。”
“此话怎讲?”
“陛下,周朝先祖从后稷开始,尧封他于邰,积累德政善事十几代。公刘为避开夏桀的暴政而到豳居住。太王因为狄族侵扰的缘故,离开豳,拄着马鞭只身移居到岐山,国内的人都争相跟着他去……周王室之德,可见一斑。”
“到了周文王做了西方诸侯之长,他曾妥善地调节了虞国和芮国的争端,从此才成为天下之望,贤能之士,如吕望、伯夷者,自海边回来归附于他。周武王讨伐殷纣时,八百诸侯不约而同到孟津会盟,大家都说殷纣可以讨伐了,于是一战灭掉了殷。随后周成王即位,周公等人辅佐他,就在洛邑营造成周城,把它作为天下的中心,四方各地的诸侯来交纳贡物赋税,路途相仿,人人便利。”
娄敬纵论历史,侃侃而谈,“德治天下,固然为美。然则德行非是一日一时而来,需要数代积累,才能深入人心。可即便如此,也要以真心爱民,德政育民,方能长久。一旦君王骄奢淫逸,残暴不仁,则德衰福薄,无法君临天下。”
娄敬说到这里,陡然道:“陛下从丰沛起事,聚集三千士卒,席卷天下,平定三秦,又与项羽在荥阳交战,争夺成皋之险,大战七十次,小战四十次。数年苦战,天下百姓血流千里,父子枯骨曝露于荒郊之上,横尸遍野不可胜数,悲号之声不绝于耳,伤病残疾的人们何止千万!陛下,扪心自问,德行可比周王室吗?”
面对娄敬的质问,刘邦悚然一惊,随后道:“朕虽然约法三章,减免税赋……然则大汉初立,不敢同周室比德!”
娄敬道:“既然如此,陛下正应该迁都关中,占据险要之地,以为根本,一旦东方有变,则可以百万大军,齐出函谷关,乱局可反掌而定。若是留在洛阳,不等人心归附,变生肘腋,悔之晚矣!”
刘盈默默听着,脸上露出欣然的笑意。
都说辩经没用,那是不懂怎么用!
张良讲的东西,绝对是根本原因,但是却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说,不然就会引来祸端。
可经过娄敬这么一说,就变得理直气壮,无懈可击。 ', ' 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