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
刘盈稍微一愣,就笑道:“不急,不急!”
刘邦几步冲到他的近前,气哼哼道:“你把朝臣都弄到了你的东宫,还说不急?”
刘盈笑道:“阿父误会了,我这不是随便安排的,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不信您瞧瞧。”
刘盈主动给刘邦介绍,“原来东宫有国史馆,国史馆下设太学,原来是教导将领子弟,关中才俊的,现在又增加了各地的孝子,为国育才,不能怠慢。我请仲父刘交帮忙,监修国史。除了原来的商山四皓,还有大儒浮丘伯等人,也即将进京,这事阿父不会反对吧?”
刘邦翻了翻眼皮,“光是国史馆,要不了这么多人!”
“对啊,所以我又设置了昭文馆,此昭文馆主管图集诗书,教导学生……说白了,就是给孩儿请几个师父。”
“你请了多少?”
“也不多,也就三五十个吧!”
“你!”刘邦急了,“你想干什么?”
刘盈笑道:“阿父,这事您别跟我急……请师父教导,那是阿母让的,就这些人,还是砍去了一半的结果。您要是不满意,全都砍了,我才高兴呢!”
刘邦猛地一皱眉,他是说过,让吕后多操心刘盈的学业,只是他不是这个意思啊!
事情怎么就变味了?
“还有呢?除了这个昭文馆,还有没有?”
“有啊!”刘盈笑道:“还有一个集贤馆,这里面主要是一些和我同年,或者比我稍大的青年才俊。他们也要读书识字,砥砺本事,为日后储才,阿父不会让孩儿孤孤单单,全无羽翼吧?更何况他们都是年轻人,要想发挥作用,也要一二十年呢!”
刘邦若有所思,喃喃道:“这倒也不是不行。”
刘盈笑道:“那就没有什么事了。”
刘邦紧皱眉头,这里面要是没事就怪了!
不多时,曹参之子曹窋从外面进来,手捧着一堆公文,前来面见刘盈。
刘邦叫住了他,“你拿的是什么公文?”
“回陛下,是廷尉的。”
“廷尉?还有别的吗?”
“有,但不是臣负责……在集贤馆,有三公九卿,各司其职。”曹窋答道。
刘邦听到这话,顿时怒目圆睁,好啊,你这个竖子,还说不想夺权?
刘盈忙道:“阿父,我这里是对应朝中三公九卿,分派了位置,但这只是个影子而已。方便我了解朝廷政务的,没有别的意思!”
第一百一十一章 吕后说了算
刘邦一脸的不屑,你个竖子什么德行,乃公还不知道!
我才不信你说了什么,我要看你在干什么!
刘邦果断下令,挨个调查,东宫三馆,全都不放过。
首先就是国史馆,这是很早就设置的,刘邦也没觉得有什么特殊的,可是真正过问之后,刘邦直接惊呆了。
眼前国史馆正在干两件大事,其一,就是关于《孝经》的注释。
叔孙通熬了两天,写出了一万七千字的孝经,这点字数还是太少了,圣贤说话都是微言大义的,因此需要有人专门释经。
国史馆的一批人就在干这件事,把深奥凝练的文字,变成简单易懂的内容,然后广泛收集案例,佐证孝经内容,然后再进行引申含义,由孝而忠,完成升华!
这一套做下来,就等于将孝道变成了金科玉律,推之四海皆准。
“子房先生,朕似乎还是低估了《孝经》的厉害!”
张良点了点头,一脸的凝重,他早年也是得到名师指点,才豁然开朗。没有纸张之前,书写的载体要么太贵,要么太重,都不适合大规模写作。
因此诸子百家的经典,字数都不算多,道德经才五千言,其余的也多不了太多。
吕不韦以国家之力,修出来的《吕氏春秋》,也就是二十万字。
放在后世,也就堪堪够上架字数而已。
这种高度凝练的书籍,不是你有多好的悟性就行的,必须有人给你指点,最起码要能够解释其中的文词含义,不然你连入门都做不到。
而能够读书,还能够解释经典的,往往都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家族之中。
因此有些时候,真不是穷人不努力,毕竟这世上有太多的事情,不是努力能解决的……
刘盈掌控的国史馆,第一件事,就是收回了释经的权力。
这事还是让朝廷来做,然后尽量推广到更多的人,哪怕是寒门子弟,也能够靠着读书,光宗耀祖,改换门庭。
而国史馆做得第二件大事,就是梳理史料,撰写汉楚争鼎的内容……诸将有多少功劳,该得到什么样的评价,这里面应有尽有。
', ' 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