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
甚至还举了舜帝的例子,说舜帝因为侍奉父母大孝,得到了天下的认可,才得到尧的禅让,成为君王。
而且成为君王之后,舜对自己的父母,依旧战战兢兢,堪称至孝。
刘盈点头道:“先生,你们儒家为何如此推崇孝道?道理何在?”
叔孙通道:“夫子感叹礼坏乐崩,要想天下大治,首尊孝道。人人亲其亲,长其长,则天下大治。天下之根本在国,国之根本在家,家之根本在身……唯有先行孝道,才能齐家治国,而后平天下。”
叔孙通口若悬河,还要往下讲。
刘盈摆手,拦住了他,“先生,孝道我大致明白了……我想请教,诸子百家,可有反对孝道的?”
叔孙通一怔,有吗?
“太子,天下谁不是父母所生,纵然有人不那么在乎孝道,却也不敢反对孝道啊!”
刘盈又道:“那提倡孝道,对天下有什么坏处吗?”
“人人孝顺父母,家人和睦,邻里友善,乡亲谦恭,国家太平……这怎么会有坏处呢?”
刘盈顿了顿,突然笑道:“先生,我让你们讨论治国之道,如今不就出来了吗!”
叔孙通猛地吸了口气,脸色骤然变化,他似乎明白了什么,心疯狂跳动。
“太子,诸子百家,要想成为显学,不是把谁驳倒,而是拿出没人能推翻的金科玉律,孝道就是天之经,地之义!只要陛下接纳了孝道,推而广之,我儒家就抢占了先机,对不对?”
刘盈含笑,“没错,但也不完全对。”
“太子的意思?”叔孙通急忙问道。
刘盈笑道:“先生都说了,诸子百家不会有谁明目张胆反对孝道,想来他们也有关于孝道的论述。光靠着先生刚刚举出来的孔孟言语,只怕还不够啊!”
叔孙通猛地吸口气,盯着刘盈,“太子是说?”
“我是说最好能有什么专门的著述,比如……孝经,这个有吗?”
刘盈似笑非笑,叔孙通瞬间福至心灵。
“这个……可以有!”
叔孙通道:“我,我这就去编……去写!写!”
“多长时间能写出来?”刘盈追问道。
“两天,最多两天!就算不吃不喝,也要献给太子!”
刘盈笑道:“两天之后,差不多就到了洛阳。我等着先生的大作。”
叔孙通心怦怦乱跳……这还接了个大活儿!
虽说儒家关于孝道的论述非常多,自己也烂熟于心,但是要短短两天,编出一部经典,难度还是非常大。
更何况白天还要赶路,只能趁着中途休息,还有晚上睡觉的时候忙活……自己已经不年轻了,能熬得住吗?
他一边走着,一边思量。
刘盈的话传了过来,“先生,我是第一个向您请教此事的,不过此事关乎重大,肯定还要询问其余几位先生,您明白我的意思吧?”
“明白!明白!太子能第一个告诉臣,臣已经很知足了!”
叔孙通咬着后槽牙,撂下这一句话,撒腿就跑。
刘盈的脸上,浮现出淡淡的笑容,他随后又跟郦食其、娄敬等人聊了此事。
这两位也都如梦方醒,连忙答应,纷纷推了下去。
这不就卷起来了!
两天时间飞快过去,天子仪仗距离洛阳只有三十余里。
“陛下,皇后率领宗室文武,前来迎接!”
刘邦点头。
送信的人又道:“回陛下的话,太上皇也来了!”
听到这句话,刘邦连忙从马车上下来,又对后面的马车道:“太子随朕面见太上皇!”
刘盈也从马车上下来,父子俩一前一后,没走出多远,就看到了迎接的队伍。
刘邦遥望见老父,连忙撒腿就跑,那叫一个迅速。
抢先冲到了刘太公面前,深深一躬。
“朕见过太上皇!”
刘太公本不愿意来见刘邦,结果听说刘邦尊他为太上皇,解决了礼仪的问题,老太公终于点头。
如今见刘邦跑过来,主动施礼,老太公也是鼻子一酸。
“吾儿,你还好吧?”
刘邦慌忙道:“多谢阿父挂念,孩儿在垓下击败项羽,报了项羽囚禁您老的大仇。又在氾水之阳登基称帝,光大我刘氏基业!”
“好!好啊!”
刘太公除了连声说好,也不会别的了。
这时候刘盈也过来,“见过大父。”
老太公眉开眼笑,招手让刘盈过来。
“我的好孙孙,这是你安排的吧,十分妥当,大父很高兴!”
刘盈笑道:“大父,尊奉您为太上皇的事情,也是我向几位先生请教的,我一个小孩子哪知道什么,还不是他们思虑周全吗!” ', ' 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