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
忙完了一上午,平时一起吃午饭的同事早早就跑了,说是跟一个老乡在外面约了饭,祝赫便自己一个人去了食堂。
拿完饭菜,他并没有在人流中看到秦盼的影子。直到埋头吃了一半,他听见有人叫自己:“祝赫哥。”
祝赫擡头,看见秦盼跟一个女生正在端着餐盘在找座位,刚好路过了他旁边。
祝赫说:“这麽才晚来。”
秦盼笑道:“来早了要排队嘛,现在人就少多了。”
最后秦盼跟同事在祝赫身后的那一桌坐下了。祝赫听见他们在聊天,听起来两人还是校友,说了些学校里的事,也不敢太放肆地吐槽了一下工作,还聊到了周末计划。女生说周末打算回家,秦盼说他实习前刚回家待了一阵子,这周就不回去了。
秦盼口中的家自然不是指春井巷,祝赫知道他们一家子已经搬走好久了。
把饭吃完,好像也没有什麽滞留的借口,祝赫端着餐盘起身,回头跟秦盼打声招呼:“先走了。”
秦盼沖他笑着点了点头。
不出意外的话,他们的关系大概将止步于此。各自属于不同的楼层、不同的交际圈,仅在午饭时间有一点交集,而这点交集也会随着秦盼的实习结束而消失,他们又会变回躺在对方微信列表里从不联系的人。
当年住在一个巷子里都没有做成朋友,如今大概率也不会成为朋友吧。
相似的人
周末两天祝赫回了母亲那里,母子俩一起吃吃饭,聊聊这一周里发生的事情。祝赫便把遇到秦盼的事说了。
母亲剥好了一只虾放进他碗里:“是秦家那个小儿子?他们家都搬走好几年了吧。”
“嗯。”祝赫夹起那只虾,“妈你自己吃,我自己能剥。”
母亲抽了张纸巾擦干净手:“原先你不是跟他们家老大玩得挺好吗,现在也不见你提他了。”
“都不住一起了,前几年又在外面上学,慢慢就淡了。”
“那秦盼呢,既然都遇上了,周末怎麽也不去找他玩?”
祝赫喝了口汤,道:“关系也没到那个份上。”
“那不是得多聚聚关系才能变好吗?”母亲说,“从小就认识的,现在又刚好在一个地方上班,多难得,当然该多联络一下感情。”
见祝赫不吭声,母亲对他这闷葫芦样也有些不满:“其他的我也不管你,但人还是得多交几个朋友吧?一休息就整天闷在家里,哪有年轻人这样的。”
祝赫找到一个借口:“外面那麽热。”
“又没让你去太阳底下晒,不热的地方多着了,也不见你去。”
母亲的话不无道理。祝赫在社交上一向比较被动,往往都是在跟周围人的朝夕相处中交上朋友,从不会主动去拓展交际圈。大学以前最要好的是秦炎和鲁冰乔,大学期间跟几个舍友关系也挺不错,但毕业后就各奔东西了,往后也很难再见到。毕业来到省城工作一年,也没交上什麽新朋友。
同事就算了,跟同事在一起无异于加班。
至于秦盼,如果他不觉得冒犯的话,倒也可以试一试吧?
到了新的一周,午休时隔壁工位的同事又招呼祝赫一起去食堂,祝赫说:“晚点吧,去早了要排队。”
同事反对:“去晚了好菜都被别人挑走啦。”
“那你先去。”
正当同事暗自寻思自己是不是得罪了祝赫时,他又补充道:“我等我发小。”
同事安心地走了。
今天秦盼还是跟上回那个校友兼同事一起来吃饭。祝赫跟他们坐得不远,吃完和他们一同起身走去收餐处,放好了餐具,他问秦盼:“还早,下去喝杯咖啡吗?”
秦盼似乎有些为难,看了身边的女生一眼。他们俩是一起来的,他要是答应了祝赫,岂不是就要丢下人家了。
祝赫也意识到了,转去问那个女生:“一起?”
女生婉拒道:“不了,我抓紧时间回去眯一会儿。”
告别了那女生,秦盼跟祝赫一起乘电梯下楼。外面开了一大串连锁或私人品牌的咖啡店,每天源源不断地给社畜们提供打工燃料。正值午休,每个店铺都接到了大量订单,店员们各个忙得脚不沾地。
两个人选了家相对人少的店,点完单,秦盼感慨道:“以前我还不信呢,原来上班的人真那麽爱喝咖啡。带我的那个前辈,每天都要灌两杯冰美式,说少喝一杯都干不动活了。”
“那样的也是少数。”祝赫问他,“你平时爱喝吗?”
“我喝得少,也就期末複习的时候来一杯提提神。”秦盼想起了些旧事,笑道,“比起这些洋人的东西,还是喜欢小时候的味道。以前路过你们家,婆婆经常叫我进去喝糖水,什麽板栗糖水、绿豆冰之类的,好喝还健康。” ', ' 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