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
是夜,不少的蔡党爪牙心腹齐聚蔡府,临近子夜,这才各自散去。
又两日,官家终于恢复了健康,这才再次宣布朝会。
果然朝堂之上的风向也发生了变化,纷纷开始向官家表示。
重设三司使,当可利于朝廷署理度支、户部与盐铁转运诸多事务。
官家赵佶高居于御案之后,看着这些朝中臣工扭转风向,极力支持重设三司使。
仍旧固执反对的,唯有工部以及户部官吏。不过相比起来满朝臣工的力量而言,实在是太显单薄。
已经有许多日子在朝会上一言不发的蔡京,终于站了出来,给出了结论,那便是官家重设三司使,合乎如今大宋变革之心意。
看到那蔡京在朝堂之上侃侃而谈,而那赵挺之亦是一副劫后余生的唏嘘与庆幸。
官家赵佶,不由得眉舒眼弯,心怀大畅。
最终,在蔡京的主动配合之下,朝廷重设三司使之事,得以通过。
赵挺之这位副相,在其地位岌岌可危之时,终于又在朝堂之上站稳了脚跟,总算是松了口气。
……
中原之地,已然是万物复苏,可是在这西北偏北的兴庆府一带,郊野之地,仍旧可见残雪。
现如今,王甫的身边,业已经没有了押送自己的皇城司干探。
可是,自己随行的这支商队里边,会不会有几双招子,明里暗里盯着自己,王甫也不清楚。
也正是借着这支走私商队的手段和渠道,王甫这才能够进入到西夏境内通畅无主。
再加上他王甫终究也是位人精,又擅长交朋友,出手也颇为大方,倒是将这支商队的首领,护卫头子等人笼络得胜似亲兄弟一般。
这才得以一路平平安安地抵达了这兴庆府处,跟随着商队进入到了兴庆府中之后,王甫便与商队道别,径直挑了一间客栈。
在这客栈里边,王甫取了药汁,开始清洗起那头已经隐现黄色的须发。
几盆水之后,终于恢复了自己原本的眉色颜色,打量着铜镜中自己那满脸的风霜与疲惫。
此刻,王甫当真有一种直接抽身离开兴庆府算球的冲动。
毕竟这里是西夏国境内,大宋在这里,想必也是消息并不灵通,自己倘若能够离开西夏,直接去转投那辽国,也不是不可以。
心中刚刚稍有些念,就让王甫的内心有些怦然心动,可是一低头,看到了那桌子上的包裹,那里边的财帛,能支持自己到得了辽国吗?
而且这两年来,辽国与西夏的关系可是闹得颇僵。
就在王甫摸着自己的脸沉吟不语之际,就听到了自己的房门传来了敲击声。
“是哪一位朋友?”王甫眼皮一跳,扭头喝问道。
可是门外却没有声音传来,只有脚步声渐行渐远。
王甫足足呆了几个呼吸,这才小心谨慎地一到了房门前,缓缓地打开了房门。
可是屋外却空无一人,只有两张纸还有一封书信被摆放在了门口。
王甫只扫了一眼瞬间眼珠子就陡然瞪圆,第一时间将书信和纸张尽数抄在手中,飞快地关上了房门。
而那两张纸都是之前王甫所看到的那种悬赏他王甫的告示。
看到了这两张告示,王甫眼皮直跳,直觉告诉他,这必定是皇城司的人干的。
信封中的书信内容十分简单,就是告诉王甫,让他带上这些悬赏告示去寻中书侍郎景询。
并且还在书信里边详细地解释了这位西夏中书侍郎的来历。夏毅宗李谅祚末年之时,曾是宋朝的年轻儒士延安人景询因犯下了死罪,亡命西奔。
奔逃入西夏,得了受李谅祚信任的汉人官吏苏立的推荐,入仕西夏,得了李谅祚之欣赏授予学士之职。
至今已然侍奉了三位西夏之主,可谓是三朝老臣,在一干仕夏的汉人里边,算得上是位高权重之士。
只要你拿着你的通缉告示去,必定能够见到这位年近七旬,却犹在西夏高位,得到现如今西夏国主李乾顺信重的汉人重臣。
……
看罢这封书信,已然恢复了自己黄毛的王甫眼神直勾勾地打量着那两份通缉告示。
最终,颓然地坐倒在那张简陋的客栈床铺之上,果然,自己根本就没有脱离那大宋皇城司的魔爪。
这帮卑鄙无耻之徒,分明就还在暗处死死的盯着自己。
一想到,自己从一位进士出身的大宋官吏,转眼之间变成庶民。
随后又被那皇城司拿一堆的罪名砸到了自己脑门上,然后不由分说地把自己扔到了西夏。
为的是什么,为的是让自己拿命去这西夏搏一个前程。
而这一切的起因,就是因为蔡老六那个混帐东西,看中自己的才干。
一想到自己昔日知晓新来的秘书丞居然就是蔡相的嫡六子蔡杳,怦然心动的自己主动去结交对方。
甜言蜜语不要钱的去哄得那蔡老六眉开眼笑,对自己赞誉有加……
王甫就气得浑身发抖,泪水径直从眼眶中滑落了下来,懊悔与恼恨,让他情不自禁地抬起了巴掌,狠狠地给了自己两个大逼兜。
让你嘴贱,让你嘴贱,结果招惹了这么个脑子有病的蔡家人。
当他迈开双腿,表情无比沉重地朝着客栈外面行去之时。
那位掌柜的一脸懵逼地看着这位黄毛陌生人,忍不住好奇地询问店伙计,客栈里边,什么时候,住了个黄毛胡蕃。
没等客栈掌柜与店伙计掰扯清楚,王甫早就已经拐过了街角,径直朝着兴庆府城北行去。
照着那书信里写的地址,王甫终于来到了那位西夏汉人重臣景询的府邸跟前。
看着那高大的府邸,刚刚在客栈里边抽疼了嘴的王甫抹了把脸,熟练地堆起了一个热情而又讨好的笑容,朝着台阶之上行去……
第六百一十三章 宋国蒙冤之弃民王甫,恳求大夏仁义之君收
李乾顺这位年轻的西夏国主,此刻正呆在王宫深处,手中拿着一本从宋国走私来的《春秋》仔细地研读。
自他祖父李谅柞开始,到他自己,祖孙三代,皆喜汉学,并推崇汉学。
而且也十分重视汉人官吏的提拔与重用,对于那些投奔西夏的汉人读书人也是十分的重视。
而且在这些汉人的书籍里边,满满尽是人生的智慧,自然也少不了治民者乃至为君者的智慧。
就在他看得津津有味神采飞扬之时,一名侍者快步行来,朝着李乾顺恭敬一礼。
“陛下,中书侍郎景询有要紧之事求见陛下。”
听得此言,李乾顺只得无奈地将爱不释手的《春秋》放到了案几之上。
“快快有请。”
不大时,李乾顺就看到了年过七旬,须发如雪,却仍旧显得精神抖擞的汉臣景询大步入殿,朝着自己虔诚一礼。
“老臣参见陛下。”
李乾顺移步上前,将这位在任时间得有五十载的三朝老臣给搀了起来,语气甚是恳切地关心道。
“景老爱卿快快请起,老爱卿年事已高,身体不便,若是有事,来书便是,何须亲来?”
“老臣多谢陛下关怀,只是现有一件紧要之事,老臣不得不来,陛下请看此物……”
景询伸手入袖,从里边抽出了一张纸,递给了跟前的李乾顺。
“通缉告示?这……”
李乾顺一脸懵逼地看了一眼那四个醒目的大字,这才在那景询的示意之下耐心地看了下去。
很快就看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,居然是大宋对于一位姓王名甫的庶民的通缉告示。
重点是,此人死活不论,悬赏价格极高。
“老爱卿,这到底是何等人物,为何这份告示居然会出现在老爱卿手上。”
“陛下,不仅仅是这份告示,便是这份告示上所通缉的人犯,此刻就在老臣府中的客房里。”
迎着陛下那满脸震惊与疑问,景询这才将宋国通缉犯王甫的大概情况知会了这位年轻的西夏国主。 ', ' 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