洞府之于道人,一如中举之于读书人。根据道经的记载,道教的彼岸世界有三。其一便是世人所熟知的天界,也叫仙界。
乃是玉皇大帝和诸位仙神共同居住,管辖三界的地方。也是无数道士渴望证道飞升之所,仙界共有三十三重天。
其二便是地界,也就是民间俗称的洞天福地。如三山五岳,十大洞天,三十六小洞天,七十二福地,以及海外诸岛,十洲三岛等等。
这些都可以称之为洞天福地。再其三便是东方长乐世界,也就是太乙救苦天尊所主的世界。须凭道力拔度,往生之净土。
这第三个虽然名为长乐世界,但其实就是民间俗称的地府。而道人修道的目的,便是追求肉身长生。故而这长乐世界,自然不是道士的追求。
虽然其名为长乐国土,但其实多为鬼魂之居所。这长乐世界虽然有十方净土,微妙庄严,但往生却不过只是神魂罢了。
往生只不过是个说法而已,其中的亭台楼阁,美伦异像,皆是幻化,有形而无质。道家以不死为得道,故而还另有神仙之所,为得道之人所居。
《抱朴子》引《仙经》层有云:“上士举形升虚,谓之天仙。中士游于名山,谓之地仙。下士先死后蜕,谓之尸解仙。”
而真实的情况是,修行道行的不同,只有极少数的道人,能以“白日飞升”的方式得道成仙。如龙虎山祖天师张道陵得到太上老君亲授道法,与弟子一同白日飞升:
南岳夫人魏华存“心期幽灵,精诚苦尽”,于八十三岁之际被西王母派仙女前来接引她飞升成仙;天师许逊由于功德圆满,于一百三十六岁之际白日飞升等等。
仙道重有形,正所谓“形神俱妙,与道合真”,道人追求的乃是肉体存续,故曰上士得道,白日冲举。也就是民间俗称的白日飞升。
这种一般都是天仙,而想要证得天仙,境界只是其一,最关键的是要有大功德傍身。而《抱朴子》中所说的中士。
只要得道便能长生,他们大多游历于名山之间,以天下名山为洞府。这才慢慢有了三十六洞天,七十二福等等传说流传。
像是地仙,人仙,神仙皆为此类。不过大多都是自我修行圆满的道人,像是因为功德被天庭敕封的神仙,很少会有这么自由。
所以洞府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称呼,乃是神仙居住之所。先前王还真知晓此事的时候,并没有觉得会发生这么多事情。
而且最关键的一点,他并没有想到,在这个不知名的山中,竟然还有一座洞府。之所以会说是洞府,是因为这个洞府本来的主人,肯定已经证道飞升了。
毕竟他留下了那样一份神魂寄托的法门,有这样一个法门重修,证道飞升乃是理所应当之事。只不过眼前这个洞府,与王还真印象中的洞府,差的有点大。
清元界就不说了。单说乌角子道人的洞府,就远比眼前的洞府要华丽不少。别的不说,至少那河水在头顶流动的场景,到现在王还真回忆起来,还是忍不住赞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