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厂外有一条三车道的宽大马路,如果以环绕市中心一圈做城市建设,那么这块地,有九成的几率被政府拆掉。
呀,乔露忽然想到,像这样位于市中心附近的老厂子,过个十几二十年,妥妥的拆迁大户。
如果真要承包下来,就算做生意亏本,到时候光是拆迁就能得到一笔不菲的赔偿金,说不定到时候还能靠赔偿金大发一笔呢!
越看越满意,看完地里位置再走近工厂内部,进入大门,门口的安保亭渺无人烟,室内没有家具,乱糟糟的文件纸散落一地,还有乱七八糟的垃圾,真没眼看。
整个工厂一共包含三栋楼,两栋是工作楼包含办公区,一栋是食堂和小卖部等各种生活区域。
因为厂子倒闭,员工都跑路了,厂区内部乱糟糟一片。
上面发不起工资,就拿布料当工钱抵,办公室里,桌子椅子都被搬空了。
生产车间里,除了大型的搬不动的机器,好多设备也被清空,全被工人们搬走抵工资了。
俏俏宝贝满月后难得离开南湖家园,望着陌生的环境,好奇地在襁褓里张望,眨巴眨巴大眼睛,时不时举起嫩藕似地小手,挥一挥,指甲粉润润,看着真想咬一口。
有小蝴蝶飞到娃娃的面前,小家伙高兴地踢蹬小脚,激动到吐泡泡。
吐完,累了,在妈妈怀里拱啊拱,打个哈欠又睡了。
无忧无虑,真幸福啊。
逛完厂区,厂里只看见几个清理垃圾的打杂工,没见到负责人。
徐海州问了一嘴,才晓得原来领导全都跑路了,说他们两口子要是想承包,就去商务部找宋主任。
好的,谢谢您了。
最后又问了问厂子从前的情况,就业员工数量之类的问题,满意离开。
红星服装厂在职员工大约一百一十人,沿袭了改革前的接班制度,老子倒了儿子上,儿子倒了孙子上,子孙后代无穷尽,甭管也没有能力,只要是你的子孙后代,你就能进。
其中有多少浑水摸鱼,拿着工资不干活,混吃等死的员工?
各种因素罗列一起,最终一根根稻草合起来,成了压死红星服装厂的罪魁祸首。
承包一个工厂不是说干就干的事儿,首先资金上就难倒了他们,再就是具体承包制度如何,他们也不清楚。
讨论不出来结果,趁今天工作日,赶紧上商务部找那位宋主任问问情况。
去了以后向宋主任打听一番才晓得。
原来这红星服装厂现在完完全全倒闭了,如果他们口子想承包,用不着了,可以直接向上面申请租场地,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办一个自己的服装厂。
厂房和食堂等建筑都是现成造好了的房子,还给他们省钱了呢!
也就是说,自己出钱,自己做股东,就是把场地租给你们用,风险也是你们一并承担。
行啊,这个可以,那样的话厂子就完完全全属于我们,而且还能向外找投资人,合伙干,这样就能解决我们一部分资金问题。
好嘛,资金找到解决方法了,可找谁投资呢?
第一次开厂没有经验,其中艰辛可以窥见,又有多少人愿意跟毫无经验的徐海州合作,又能作为负责人跟他们一起承担风险呢?
向宋主任告辞后,夫妻俩先赶往白云街,把想开办服装厂的想法告诉李红军。
啥,办厂子?这么突然?
嗯,我跟海州商量了一下,这个厂是一定要办的,现在就是在想有没有人愿意跟我们合作,股东制,这样的话我们俩的资金压力会小一些。
股东?俞繁第一个举手:我要,我来吧,跟你们一起干。
话音刚落,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珠望向她。
俞繁!你胆儿挺大啊,一天赚几块钱啊就要投资徐海州的厂。
说罢不信邪地摸了摸她的额头,纳闷道:没发烧啊,难道中午吃饭偷偷喝酒,喝醉了?
去你的!俞繁无语地拍开李红军的手,捋了捋被他摸乱的刘海:去年跟着你们,我可是小挣了一把,现在存款少说也有五六千吧,怎么,五六千还不够入股?
呀,你懂什么叫入股吗?李红军含笑,打趣她。
滚蛋你丫的,我不懂?我不懂我在这里说什么?没好气地睨他:要是嫌钱少,我也可以去借。
借?可不是借一两百的小数目,谁能借给你啊?李红军嗤笑。
俞繁的生活也简单,平时两点一线,有时候会坐火车去隔壁市找她男朋友,其余时间也没跟什么了不得的人交往,最有钱的朋友,算是徐海州两口子吧。
你忘啦,我有个在港市的朋友啊,我们关系挺好的,他肯定会借给我。
对了,说起你的港市朋友,到底是做什么的,你怎么会认识他?男的女的?听起来好像很有钱的样子,本事不小。
认识就认识了呗,反正是我朋友,也能借钱给我俞繁支支吾吾,挠了半天头,最后泄气道:先不聊他了,过两天给你们介绍介绍。
继而托着下巴看向徐海州两口子:如果我想入股,你们觉得投多少好?
作者有话说:
快完结了,别养肥啊大家啊啊啊求求了
(21点加更,尝试三更中)
第109章
虽然自己存款没几个, 但想要抱紧徐海州两口子大腿的决心很坚定。
尤其是这一年来,跟在他们屁股后面喝肉汤,美滋滋啊美滋滋, 就算开厂没经验,风险她也受了!
即使存款全部搭进去打水漂,只要她这小店继续开, 迟早能赚回来。
钱嘛,纸嘛, 花嘛。
商业部的宋主任说至少要这个数。徐海州比了个一。
啊, 十万呢?可真是天文数字。
嗯,差不多吧,可能还不止。要采买物资和一些设备, 你们不知道, 那里边除了房子还在, 基本上都被搬空了。乔露耸耸肩, 撇嘴道。
俞繁问:那还缺好多钱吧, 你们有多少存款?
徐海州:我们最多能拿出三万, 手里得留点现金,这边店不能不管。
哎,说起来你们可以贷款啊。俞繁突然想起什么, 赶紧从桌板下拉出小箱子,里面堆了几摞旧报纸。
贷款?夫妻俩对视,满脸惊愕。
现在就能贷款了?乔露以为八十年代还没有贷款这个说法呢。
是啊。从一摞报纸里翻翻找找, 找了五分钟:你们忘啦,我也有每天看报纸的习惯, 我找找啊, 就是这份, 你们看。
徐海州接过,乔露凑过去瞧:这什么意思,是说国家鼓励贷款创业?那我们可以去贷款啊,我觉得不会亏,怎么样?
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,国家政策鼓励私人贷款,很多第一批富一代就是靠着贷款,赚到了第一桶金,最后发家致富走上人生巅峰。
时代的机遇,国家的鼓励,两者缺一不可。
且因为政策刚刚放开,贷款审核不那么严格,从银行和信用社贷款基本上符合条件的都能办得下来。
这个政策好啊,海州,找个时间再向宋主任问清楚,确定拿下那块地,我们就去贷款,贷个十五万,怎么样?
李红军惊愕咋舌,不可置信地看向她:十五万?嫂子你胆子也忒大了,亏了咋办?
十五万啊!多少家庭连一千块钱存款都没有,乔露直接要贷款十五万,就是借他十个胆子,估计也只敢贷个一两万。
谁投钱最多谁最亏,你要来吗?不来的话亏不亏的跟你也没关系。乔露挑眉,示意李红军给个答复。
嘶倒是为难他了。
怕亏钱,又怕徐海州两口子赚大钱不带他,到时候看人家发财眼馋。
这两口子是真能折腾,每次想些营销手段,总能让紫蜻蜓大赚一笔,现在紫蜻蜓的名气在整个黎安的年轻群体中,基本上没有人不知道。